广州地铁全年研发投入2.6亿元 技术和知识输出覆盖35个城市

22.12.2015  11:29
原标题:广州地铁全年研发投入2.6亿元

  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广州市地铁的国产技术也走在时代前列。 符超军 摄

  广州地铁被誉为国内的“地质结构博物馆”,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每攻克一个施工难题,都相当于一次科研攻关。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广州人不服输的韧劲儿,广州地铁公司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多个第一。随着施工经验和运营技术的不断积累,针对每个城市和不同地质,广州地铁主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用科技引领企业大踏步发展。

  根据广州地铁发布的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广州地铁全年研发投入26152万元,全年新增国家专利授权17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30项,技术和知识输出覆盖城市35个。坚持自主创新,综合能耗4.47千瓦时/车公里,屏蔽门覆盖率100%,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191%。

   自主创新 走国产化之路

  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地铁坚持走国产化之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国产化,从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到走出自主技术创新之路,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1993年1号线完全依赖进口,到2号线坚持自主发展,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实现一大批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广州地铁坚持走国产化之路,有效推动了整个行业高速发展。

  据悉,广州地铁的国产化之路分为几个阶段。1995年,广州建造地铁1号线。当时机器设备和列车完全依赖进口。1号线完全采用德国技术,列车依赖进口,造价高昂。

  广州在建设2号线时,实现了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2号线开拓了机电设备国产化道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造价下降近50%。从2号线至今,广州地铁进一步国产化,牵头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核心装备。

  比如,广州地铁联合广州本地企业佳都集团,掌握了智能轨道交通屏蔽门、自动票检、综合控制和视频监控四大核心技术,以“供应链管理模式”带动下游产业升级,光是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业务与智能安防业务就有200多家国产供应商为其配套。屏蔽门由东莞一家玻璃幕墙工厂制造,检票闸机源自佛山的五金器械厂,综合控制的“大脑”系统则出自于天河软件园。

  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广州市地铁的国产技术也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地铁1号线时,从华贵路转入中山七路,地铁无法绕过楼房,隧道开挖会拦腰搅碎楼房的桩基,楼房将会变成“空中楼阁”。这在当时是一项绝无仅有的高难度、高风险工程,广州地铁在世界上首次创新性地使用了大规模桩基托换技术。该项目于2000年通过国家建设部鉴定,获2001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介绍,珠江隧道是我国大陆首次采用沉管法设计施工的大型水下隧道。这项技术创新获广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号线是国内首次使用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技术,首次使用集中供冷系统和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并率先采用国产化A型车辆。3号线是国内第一条最高运行速度达120公里/小时的城市快线,国内首次应用综合监控系统,被誉为“世界级水平”。4号线是世界上第一条中大运量直线电机列车线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直流1500V第三轨供电技术。5号线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了许多领先的土建技术。APM是国内首条采用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市政公共交通线路,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制式的一项空白。

   攻坚克难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广州地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整合内外部资源,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基本实现了轨道交通设备的自主化发展。近年来,广州地铁突破一批制约我国城市轨道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已开展500多项专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1500多项进口备件、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在列车控制系统方面,广州地铁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MTC—I型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填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整套CBTC系统的技术空白。

  在直线电机车辆方面,合作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线电机车辆,促进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车辆关键部件和整车产业化的发展。

  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地铁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强力引擎,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行业地位。广州地铁公司现拥有专职的科研人员42人。同时引进创新型人才资源,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广州地铁还建立了创新平台,联合成立国家轨道交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市轨道交通重点科技研发中心,共享行业资源。

  据介绍,2014年5月9日,广州地铁携手地铁故乡——英国,打造更节能的广州现代化城市地铁交通网。广州地铁公司与伯明翰大学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备忘录,加强双方合作。

  广州地铁负责人称,伯明翰大学与广州地铁集团的合作项目始于2013年,是由广州市政府、广州地铁和伯明翰大学共同投入的首个项目,旨在提高广州在建地铁7号线的节能优化水平,目标是通过最优化运行时间表,将能耗降低10%。

  这次科技合作框架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将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节能、安全、环保以及效率等领域以及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上的进一步合作,并适时讨论在广州校地联盟的框架下共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议题。

  自从2011年以来,伯明翰大学与广州本地机构合作的10个项目获批广州市政府资金支持,科研项目价值总额超过400万英镑。伯明翰大学也于2011年在穗设立了广州中心,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广州城市建设相关的公司和科研单位保持着多方面的合作。这次有关轨道交通建设的合作,便是其中之一。

   技术和知识输出覆盖35个城市

  2014年,广州地铁承担国家、省、市级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广州地铁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验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轨交通列车运行状态全息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装备研制》课题通过验收。

  在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广州地铁承担的广州市重大产学研专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与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通过验收。

  在地铁公司重点技术研究方面,广州地铁研发了12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产品,包括车辆轮对尺寸在线动态检测系统、智能闸门模块、TOKEN清洗装置、隧道轮廓检测装置、道岔转辙机培训及能力评估系统、屏蔽门异物视频监测报警系统等,满足运营一线需要,提升运营的安全与效率。

  据悉,广州地铁的科研成果示范应用效益显著。比如地铁公司将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我国首套城轨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应用覆盖到广州地铁15列示范车和2号线、8号线两条典型线路。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该示范工程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年,按全国列车保有量2700列计算,如果该项目成果推广到全国,预计每年仅检修人工成本即可节约超过3亿元,提升运营安全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运行成本。

  广州地铁还充分发挥行业带头作用,以成熟的技术规章制度和建设运营经验为基础,积极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争取为轨道交通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营阶段中车辆维修技术、运营技术、土建技术、机电设备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贡献。截至2014年底,累计主编、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43项,2014年主编、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主编技术标准3项。

  广州地铁的建设运营经验,为行业提供了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运营到咨询、培训等全方位解决方案,还输送了技术人才,带动行业共同进步。技术和知识输出业务覆盖城市35个。例如,广州地铁为广佛线提供从线路设计、建设工程管理到运营管理全过程服务;广州地铁全程协助国内西安(一、二号线)、苏州(一、二号线)、长沙、青岛地铁进行运营联合调试;还联合重庆、宁波、佛山、南宁、苏州、南昌、无锡等国内8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广州市成立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