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五年尚未普及 政府将"倒逼"市民分类

16.06.2014  08:33
6月10日,1000名校长参观封场复绿后的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 - News.Ycwb.Com
 6月10日,1000名校长参观番禺火烧岗垃圾填埋场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6月10日,1000名校长参观封场复绿后的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摄

 6月10日,1000名校长参观番禺火烧岗垃圾填埋场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摄

垃圾分类五年尚未普及 或埋或烧争论于事无补

广州市政府组织万人参观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以期推动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林桂炎

2014年6月10日至7月4日近一个月时间,广州市政府发起‘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万人行’活动,组织全市1万1千名市民参观番禺火烧岗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白云区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新建一年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厂。”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广州市民翻阅《广州市志》时,会查到上述这段记录。

如果继续翻阅那段时间包括本报在内的各种媒体报道,还会发现如下记录:千名大中小学校长掩鼻参观火烧岗填埋场、救护车现场待命、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客串导游带市民参观、通过直观感受参观市民发现填埋处理的脏臭与焚烧处理无异味形成的鲜明对比……

区别已经人尽皆知,但是,自2009年广州启动垃圾分类直至2014年,尚未完全解决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全流程分类问题。“创分万人行”之后,广州还需要做什么?

万人行”直面垃圾围城震撼场景

垃圾山又高又臭 后遗症经年不散

截至6月16日,广州市政府组织的“创分万人行”活动,已经有2500人参与,有教育工作者、媒体人员、纪检、政法干警,等等。

万人行”的目的是什么?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称:“目的是进一步增进广大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特别是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好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在全社会掀起垃圾分类处理宣传发动新高潮,为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面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和终端处理设施建设。

目的的设定,决定了参观地点的设定。位于番禺区的火烧岗生活垃圾填埋场,1990年投入使用,当年番禺还是广州一个县,每天入场垃圾300吨;到了2014年,番禺已是广州重要城区,火烧岗作为番禺目前唯一一个垃圾处理场,每天进场垃圾量已飙升至2300吨,原本低于地平线下6米的火烧岗,垃圾成山,最高处“海拔”78米。

由于进场填埋的垃圾长期没有分类,火烧岗散发出餐厨有机垃圾发酵产生的臭味。亦由于城市发展,昔日处于荒郊的火烧岗,现在距离最近的民居仅137米,周边居民饱受臭味之苦。火烧岗到底有多臭?本报报道曾有具体描述:不识路的大巴司机询问城管局司机如何去火烧岗,回答是:“地标式建筑,用鼻子闻臭就可找到”;千名校长走下大巴掩鼻参观;救护车开上火烧岗用垃圾堆起的33米平台,以防参观者“中暑”也防“臭倒”……一轮参观下来,不少人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垃圾处理不当,可能是一场严重灾难。

参观点第二站是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白云区太和永兴村李坑。李坑之名,取自永兴村东面李坑山塘。自1992年启用至2004年封场,昔日的李坑山塘同样被填成了山地。尽管目前已不复恶臭熏天,场区甚至已绿草如茵,但“后遗症”依然明显:垃圾堆上的草坪,插满沼气收集管,因为泥土下的垃圾生成的沼气仍源源不断;地下的垃圾还产生污染土地的渗漏液,要通过专门建设工厂进行处理。现场工作人员说,至少还要两年,经整治后的李坑填埋场地块,才能作为休闲公园重新被有限度利用。在李坑,参观者看到了填埋处理垃圾对环境的持续影响。

参观的第三站,是距李坑填埋场不远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分厂。相比又高又臭火烧岗,官方命名“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的李坑焚烧二厂,给人以“干净整洁”的感觉:由于采取负压技术,尽管每天进场垃圾达2000吨,但臭味不会散出垃圾储坑外,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话来说:“你在这里(厂区参观区内)绝对闻不到臭味,在这里吃饭,理论上比在家里吃,空气还要干净。”进厂的垃圾不仅因焚烧使体积大幅缩小95%,焚烧产生的余热还能推动发电机发电。据城管委通报,厂内先进的烟气处理系统使“粉尘浓度、二噁英浓度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严于国家现行标准,达到欧洲标准。

作为普通市民,平时很难了解垃圾处理方面的知识。”参观者之一、广州恒福中学教师韩俊皊称,她表示回到学校后,有条件的话会带学生再走一趟,普及垃圾处理知识。家住海珠区的参观者陈小姐称:“真没想到‘垃圾围城’的严峻事实离自己那么近。”她表示自家小区正试点垃圾分类,她在投放时会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