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区拥堵指数翻倍 外地车专车“贡献”最大?

27.06.2015  08:59
  26日15时许,黄埔大道华快入口至马场路隧道附近东往西方向,车流量极大,交通拥堵 - News.Ycwb.Com
广州拥堵指数对比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26日15时许,黄埔大道华快入口至马场路隧道附近东往西方向,车流量极大,交通拥堵 羊城晚报记者周巍 摄

广州拥堵指数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王中亮 实习生 冯婷婷

随便一耗就是半个小时,谁受得了?”近期,诸多车主反映,广州市区尤其是各主干道“拥堵升级”。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市交委每日发布的早高峰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今年5、6两月,中心城区的拥堵指数同比去年竟高一倍有余。

堵因何在?不论是交通专家还是市民,普遍认为不断涌入的外地车和专车“贡献”最大。而据羊城晚报记者经过连日来的路面调查统计,部分主干道每经过百辆车中外地车的占比达到15%—30%。

车主体验

为上班不迟到,提前一刻钟出门

对于市民普遍反映“拥堵升级”的情况,6月24日下午两点,在科韵路与黄埔大道交叉口,趁着红灯的间歇,羊城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司机,其中8位司机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拥堵变得越来越厉害。

一位驾驶宝马车的女士抱怨,过了最恐怖的晚高峰,晚上10点左右还有一波夜高峰,;一位戴眼镜的男司机告诉记者,他上班的地方在北京路步行街附近,为了早高峰上班不迟到,最近几个月提早了一刻钟出门。

对此,家住珠江新城附近的何先生对记者表示,如今不管是否是高峰时段,珠江新城附近区域、五羊新城和广州大道区域,甚至连科韵路附近均是“堵声一片”。

现在我开车出去,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看看交通拥堵情况,否则真不敢出门,随便一耗就是半个小时,谁受得了。”何先生说。

送报人说

近两个月来,早高峰多堵半小时

拥堵加剧的情况,令羊城晚报金羊发行有限公司运输部负责人感受深刻。金羊发行公司送报车每天要分两次准点出发送报。

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个多月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司机开送报车从天河区黄埔大道上的羊城创意产业园出发奔赴广州各站点,就感觉“主干道黄埔大道和东风路比此前堵得厉害了”。

如黄埔大道,之前早高峰堵车的长龙自西向东一般排到华侨医院附近,再往东就通畅了。但最近两个多月,车辆长龙经常排到科韵路附近,成了常见现象,最拥堵的时候甚至堵到了车陂路口。

早上8点到9点,不仅进城方向堵,从羊城创意产业园往东的出城方向车流量也大,往南过琶洲大桥送报去海珠区一样堵车。

据该负责人估算,比起两个月多前,每天早高峰时段平均每辆送报车在路上要多耗费约半个小时。

早上送完报,送报车中午12点抵达印刷厂准备下午的送报任务。依照往常经验,中午是白天车流量低谷,可最近一段时间也在发生变化,送报车如果出发时间晚于中午1点,就能感受到主干道的拥堵,若是晚于1点半,堵车就变得很明显。该负责人估算,本该是路面通畅时段的每天第二次送报任务,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也被延长了10分钟以上。

两个多月以来,早高峰拥堵加剧的状况每天如此吗?这位负责人说,10天里至少有8天如此。

官方数据

与去年相比,拥堵指数翻一倍

城区交通拥堵升级,在广州市交委每天实时更新的交通指数曲线图上也可见端倪。在24小时交通指数变化情况曲线图中,每天早上6时至22时的拥堵数据均有反映,最高拥堵指数设计为10。

羊城晚报记者根据广州市交委官方微博“广州交通”每天定时发布的早高峰(7:00—9:00)拥堵数据,对今年4月、5月、6月三个月(工作日)的早高峰拥堵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4月早高峰拥堵指数平均为4.1,到了5月则升高到4.8,6月(前26日)的早高峰拥堵平均值达到了最高的5.2,三个月来早高峰平均拥堵数值稳步上升,拥堵指数月环比5月比4月上升17%,6月比5月上升8%。

记者对“广州交通”发布的2014年5月及6月每天的早高峰拥堵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去年5月的早高峰拥堵指数平均只有2.4(基本畅通),而6月份平均只有2.2(基本畅通)。也就是说,今年5月广州早高峰拥堵指数同比去年升高100%,今年6月广州早高峰拥堵指数同比去年升高136%。

至于晚高峰的情况,由于广州市交委未每天定期发布,无法统计,但从部分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晚高峰的拥堵指数远远高于早高峰的拥堵指数。

此外,记者从连续几日的拥堵指数曲线图看出,广州城区的拥堵不仅有早高峰和晚高峰,如今还多了一个“夜高峰”。往往傍晚7点一过,车流量直线下降,晚上8点半左右开始再次攀升,10点左右再次迎来小高峰,拥堵指数也可以达到4以上。

记者调查

广州市区主干道 外地车占比15%以上

在羊城晚报记者调查过程中,不少市民均指出“外地车多了很多”,在路面上随处可见,这或许是广州拥堵升级的原因之一。据不少车主反映,他们发现的外地车牌集中在粤B、粤Y、粤H、粤S等几地的车牌,甚至不少崭新上牌的外地车仍悬挂着“实习”字样。

外地车究竟有多少?官方近年来也未公布过相关数据。为此,羊城晚报连日来蹲点广州多处主干道,以数外地车牌、拍摄照片视频等方式了解外地车的占比情况。

本周三(6月24日),在广州大道往广州大桥方向,下午2时至2时30分的半个小时内,记者点数发现,悬挂外地车牌的车辆高达302辆;而两点半到三点的数量为331辆;3时到3时30分的半个小时内,记者竟数出449辆外地车。在黄埔大道西往东方向,下午4:45~5:15过渡到晚高峰的半个小时内,数出外地车307辆。

羊城晚报记者以经过桥下的每一百辆车为基数,计算外地车的占比。下午4时40分左右,100辆车中竟有32辆外地车;在下午5时后记者再次三次点数,外地车占比分别平均为16%;在黄埔大道东往西方向,将近下午6时,记者同样数了3次,每100辆车中的外地车占比平均为18%。

6月25日(周四)上午早高峰时段,约8时30分,记者在中山大道华师对出天桥上,东往西方向的车流中,外地车的占比平均为19%;接近上午9时,再次三次点数外地车的占比约为24%。

通过这种粗略估算的方式,羊城晚报记者预计,在广州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广州大道等主干道中,外地车占比一直处于15%—30%之间。

堵因分析

1.外地车专车“贡献”最大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找出堵因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汽车保有量、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城市功能分区发生大的变化,以及城外因素(外地车)。他表示,近年来广州在控制机动车总量增长上做了很多工作,汽车保有量增速较低,每年只有约10多万量;同时,公共交通的运力也没有下降,且在稳步提升;广州的城市功能分区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综合上述,主要的矛盾焦点和堵因指向不断涌入广州的外地车,应该是在近期广州的交通拥堵中“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他对记者调查提供的外地车占比15%到30%的数据感到惊讶。

外地车之所以在近期有这么多涌入广州,这肯定是跟专车平台是有关系的。”黄石鼎向记者分析,专车平台和不断接入的外地车对广州交通造成了压力。

2.对公共交通投放仍不够

黄石鼎表示,广州拥堵升级的背后,是一直以来公共交通未能满足需求的困境。在长期供求失衡的背景下,专车平台的出现和不断加入的外地牌专车,使广州强大的交通需求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他表示,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专车平台,也不能认为是专车平台的出现造成了广州的拥堵。

假如专车平台能够纳入到合法经营的许可范围内,专车的敌人不会是出租车,而是私家车!”黄石鼎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专车平台大大地满足了交通需求,如果纳入合法经营的范围内,发展到更便利的程度时,很多人将不会再买私家车来代步。

而之所以造成城市更加拥堵,黄石鼎表示应当“怪相关部门太糊涂”。“这给我们带来警醒,我们的有关部门对于这个城市的交通需求是不了解的,对于公共交通的投放、出租车的投放是不够的,没有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