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扮靓”走过的那些路……

13.12.2018  14:26

大洋网讯 广州改革开放40年,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GDP增长了500倍;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常住人口从282万增加到1450万已达临界点,且高度集中在6个老城区。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区内留下了大量“三旧”地区,即旧厂、旧城和旧村,亟需进行城市更新。

广州城市更新走过了哪些历程?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市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

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更新即为发展

广州的城市更新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09年前),主要是危破房改造、旧城改造等以个案方式缓慢推进;“三旧”改造阶段(2009年-2014年),以全省实施“三旧”改造为契机,出台56号文和20号文,创立“三旧”改造政策体系,稳步推进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改造;“城市系统和谐更新”阶段(2015年至今),成立城市更新局,出台城市更新“1+3”政策和6号文,常态化有序推进更新改造。

可以说,广州的城市更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内涵。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延伸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人文精神重构;从“三旧”改造的范围延伸到了老旧小区微改造、特色小镇、村级工业园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特大城市发展建设将进入以盘活存量为主、在存量空间中实现增量价值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长期重点系统工程差异化推进,更新即为发展。

城市更新传承岭南历史文脉

广州是1982年国家首批颁布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唯一一个有2200年历史的沿海特大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打造城市的名片,广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城市更新就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岭南历史文脉。

广州“三旧”改造办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就是讨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作出的第一个规定就是在“三旧”改造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三旧”改造方案中必须要有关于历史建筑的评估和保护专章。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历史建筑121宗、总建筑面积17.2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6亿元。《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确定旧城总面积54平方公里,并划定了3条重要保护线:“绝对保护线”内,不拆、原状维修,传承历史文化风貌;“重点保护线”内有历史风貌的文物,按“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进行改造;“更新改造线”内有一些建筑属危破房,对危破房必须改造,建筑可实施成片拆除改造。

经过微改造后的广州恩宁路永庆坊焕发无限活力。广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计划投入50亿元进行老旧小区微改造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居住安全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广州2000年前建成的,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社区有779个,涉及260万居民。截至目前,已经推进了696个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占了总数的89%。根据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显示,有81.5%的老百姓对老旧小区的微改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广报全媒体记者 邱伟荣 摄

老旧小区微改造靠政府投入,财政压力比较大。即便如此,从2018年起,广州计划连续三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三年不少于50亿元用于老旧小区微改造。对老旧小区的改造注入人文关怀和养老功能:社区里构建成5分钟的步行生活圈;推动在社区里建设价廉物美的长者饭堂,政府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此外,还构思通过地下隧道把老旧小区与地铁联通起来,让居民免受刮风下雨之苦。

旧村改造构建多赢局面

政府对于旧村改造,有严密的成本测算,包括安置房住宅、商业等建筑量、容积率、比例等,以最大限度保证改造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公共利益。广州专门制定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成本核算指引(试行)》《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对城中村改造成本核算作了详细的指引,保证改造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降低、村集体收入有所增加等。

目前广州已批旧村43条、面积20平方公里。城中村改造要实现四个目标:重塑村社景观形态,使建筑布局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改善社会管理,村社管理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与城市社区管理相融合;转变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方式与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改善人居环境,使“城中村”环境与广州创建现代宜居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相适应。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更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