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和探索
国家质检总局把标准创新作为落实习总书记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手段。陈建华市长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增强“广州质量”、“广州标准”的影响力。这标志着从国家到地方标准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一、广州市标准化的现状
(一)夯实标准化基础成效显著。 一是标准化顶层设计日臻完善。2009年建立广州市标准化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广州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广州市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二是标准化激励不断加大。广州市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累计资助标准化项目近2000项,市级财政资助金额累计超过7000万元,各区政府划拨专项资金资助辖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激励机制基本建立。三是综合标准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采用国际标准产品认可超过3500个;落户广州的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103个(国家级51个);有效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257个;建立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66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88个;发布地方技术规范202项;联盟标准21项;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超过20000份及登记超过130000份;上述数据均居全省第一。
(二)标准化助推广州全面发展。 一是重高新技术转化,促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广州国家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产品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8%。2014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10.03亿元,同比增长7.3%。二是重管理创新,促服务能力提升。创建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广州移动公司电子商务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实现M2M管理平台与40万台各类终端互联互通,打造了一个亿产业。三是重名牌铸造,促发展都市型农业。建成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14个。2014年,农业完成增加值219.82亿元,同比增长1.9%。四是重综合措施,促技术性贸易应对水平提升。围绕广州市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建立了30个产品标准数据库,收录6万多条标准题录数据。组织和参与欧美汽车安全技术要求等60项TBT通报评议,此项工作全国名列前茅。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精选100家大型企业作为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对象,200家培育为省著名商标,300家培育为市著名商标。
二、广州市标准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政策激励力度不够。 广州市企业主导参与各级标准研制的数量从2006年的43项增加到2014年的526项,增幅为1100%,而资助额度从300万元增加到1306万元,增幅仅为335%。
(二)标准化人才储备不足。 当前,不仅高层次的标准化人员匮乏,甚至有些企业尚未配置专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全市标准化工程师职业考试尚未开展,标准化人员评定缺乏依据。
(三)执行标准化生产不到位。 部分企业标准化意识薄弱,误认为执行标准是增加企业成本,是政府通过行政管理这只“有形的手”干预企业生产。
(四) 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不紧密。 企业作为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同步实施的步伐不一致,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五)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步伐缓慢。 2014年由广州市企业发布的国际标准仅2项。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思维,国际标准制修订一般至少需要3年时间,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增强企业核心力及提升盈利能力;二是需要物力作保障;三是需要高素质人才储备
三、广州市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 依托广州市标委会的平台,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联席会议制度的合力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共享行业标准信息和市场动态,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各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加强标准化人才储备。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二是充实标准化科研力量。三是发挥标准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四是完善标准化专家库管理。
(三)加强重点产业标准的研制和实施。 一是优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三是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先进标准研制。四是不断深化都市农业标准化。
(四)加快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步伐。 一是摸清底子,统计设立在广州市的国家级、省级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数量。二是加强基础标准和标准信息研究。三是重点奖励国际标准研制。(广州市质监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