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充分挖掘适宜亲海空间,打造“无废”海滩
大洋网讯 近日,《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展示出未来5年广州海洋生态环保保护的“蓝图”。其中提出,至2025年,广州海域水质持续稳步改善,陆海污染防治成效初显,海洋生态保护力度稳步加强,公众亲海空间增加且品质增强,海洋风险防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及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逐步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愿景。
红树林是水鸟的天堂
加强海鸥岛、南沙湿地保护 科学规划红树林保护修复
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25年,近岸海域无机氮目标浓度不高于1.52mg/L,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比例100%;岸线修复长度不低于3千米,滨海湿地恢复修复面积不低于10公顷。亲海空间整体品质得到改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滨海碧道建设数量不低于2段。
首先要健全源头管控,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 。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已达标的入海河流,巩固治理成效。加大源头治理攻坚力度,加强入海河流综合治理,以入海河流断面控制点水质为管理目标,深入推进珠江广州河段莲花山断面等重点入海河流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量。同时开展南沙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其二, 加强海上污染监管,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按照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要求,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进行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调查、排查、溯源和治理,实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莲花山渔港等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规范含油污水、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收集、清理和处置,提高渔港污染防治监管能力,提升渔港形象。
其三,保护修复并举,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科学规划红树林保护修复,逐步恢复受损红树林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加强南沙坦头村和大虎岛周边天然红树林保护力度,加强对现有海鸥岛、洪奇沥水道、凫洲水道、南沙湿地等区域红树林的管护工作,采用封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人工造林等措施对红树林进行恢复,更好发挥红树林蓝色碳汇生态效益。加强广州市沿海典型盐沼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盐沼生态功能。
推进广州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网络体系。加强海洋生物及栖息地保护,提升南沙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路线重要停歇点的作用。加大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的保护力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
上下横沥水道、南沙湾天后宫将建滨海碧道
规划中也指出,目前广州存在公众临海亲海空间不足。广州市公众亲海空间相对狭小,后备空间不足,交通可达性低,公众临海难亲海。砂质海岸、大角山海滨公园红树林海岸、上横挡岛沿岸等岸段有塑料、建筑、生活、渔业等垃圾,影响局部景观。海滨沙滩、滨海公园等公众亲海环境综合质量一般,公众亲海品质有待提升。
对此,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亲海品质,满足公众对美好海洋生态需求”。
充分挖掘适宜亲海空间,因地制宜拓展亲水岸滩岸线。实施亲海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砂质岸滩和亲水岸线整治与修复,清退非法、不合理的人工构筑物等,恢复海滩自然风貌。在公众亲海区域严格落实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禁止在退缩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及构筑物,切实保障亲海岸线的公共开放性和可达性。依托南沙滨海旅游资源,拓展粤港澳大湾区亲海旅游空间。
加强岸滩和海漂垃圾治理。推进临海区海洋垃圾常态化治理。加强滨海旅游度假区岸滩、海面漂浮垃圾治理,打造“无废”海滩。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游客、市民、志愿者团队等广泛参与净滩净海公益活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海洋垃圾治理的合力。2025年底前,亲海区域内的岸滩垃圾、海漂垃圾等得到有效管控,无明显可见垃圾,亲海空间质量提升。
营造城海相融的亲海景观。加强人文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依托已有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廊道、滨海碧道等自然景观,构建通山达海、城海相融的亲海风景体系。坚持“亲海”而不“侵海”,完善海岸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打造多样化公众亲海平台。充分发挥上横挡岛、下横挡岛海防史迹文化优势,完善滨海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海防文化、海权意识等海洋文明传承,建设广州海事博物馆、形成一批海洋文化景点、海洋文化产业,彰显海洋特色,提升亲海空间品质,打造环境优美、休闲游憩的绿色亲海岸线,增强公众对亲海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扎实推进南沙“美丽海岸”保护与建设,实施上下横沥水道碧道(灵山-横沥范围)和南沙湾天后宫段碧道(凫洲水道段)等滨海碧道建设。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