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程审批“瘦身”,审批时间压减到90个工作日
大洋网讯 去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下简称《通知》),将广州列为16个试点地区之一。《通知》要求精简工程建设审批环节,2018年试点地区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管理系统,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由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
为解决企业拿地后,办理用地规划审批、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审批手续繁杂、等待时间冗长的问题,广州创新推进“用地清单制”改革和“模拟审批”模式,不但让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也使更多的企业无需在等待批复文件中浪费宝贵的建设时间。在国务院要求的基础上,广州更上一层楼,到2018年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90个工作日。
拿地就能开工,企业无需在等待批复文件中浪费宝贵的建设时间。
数说“瘦身”
试点改革前广州工程建设审批平均时限:220个工作日
国家要求试点地区2018年工程建设审批时限压减至:120个工作日
2018年底广州工程建设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
案例聚焦
用地清单给地产商省了两千万
模拟审批助产业园赶上“双11”
“这是市地震局的意见汇总,这是市排水公司的意见汇总、市供电局的意见汇总……我们一拿到地,就收到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用地清单。以往,自己去申请这些意见汇总,有时候要跑几个月呢。”日前,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广州市第一套“用地清单”,多年负责广州地区项目报批的他惊喜地发现,项目用地审批经历了一场“瘦身”革命。
这场“瘦身”革命正是广州自去年9月以来针对经营性用地推出的“用地清单制”改革。即,把过去由企业拿地后需要自行办理的规划用地咨询等事项,调整为土地出让前由政府部门统一提供。“其核心是调整工作时序,实现由‘企业跑’到‘政府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审批处负责人一语道破其核心。
企业早进场施工一个月
节约前期成本两千万元
该负责人介绍,所谓“用地清单制”,就是把关于出让用地的各类评估和技术工作调整至土地出让前完成,由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地震安全、水土保持、考古调查勘探等评估工作,同时,对文物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古树名木、地下管线开展现状普查,相关部门于10个工作日内反馈评估评价和普查意见至土地储备机构,形成统一的土地资源评估指标。各行业主管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结合评估评价结果,于7个工作日内提出用地清单,包括用地规划条件、建筑节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文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技术设计要点。在组织土地出让时,将总清单一并交付土地受让单位。
作为“用地清单”制度的获益者,杨先生深有体会。去年12月,保利发展拿到位于白云区三元里的一块经营性用地之后,政府就把环保、用水用电、文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用地清单,交到企业手上。“根据清单披露的信息,我们对这块土地有了基本的了解,马上就能直接开展项目设计方案,也不用担心因为后续的修改而耽误拿地后的施工进度。”
从拿地到确定设计方案环节,保利白云区三元里项目的进场施工时间比往常节省了一个月。根据初步测算,这一个月共为企业节约了包括银行贷款利息在内的前期成本高达2000万元。
用地清单制开展以来,获益的企业不止保利发展一家。据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市土地储备机构已在平台向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发送了32宗用地信息,并已向15宗公开出让经营性用地的受让企业提供了用地清单资料。
受益容缺受理审批模式
产业园提前两个月开工
在工程审批中,还有另一处“拥堵点”——一边是项目还不具备基本建设审批条件,另一边是企业希望早日开工产出效益,这样的矛盾如何化解?为此,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出“模拟审批”模式,实现了项目审批“零等待”。
“模拟审批”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容缺受理审批模式。在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中,不但要进行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查,还涉及人防、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特别是传统审批的各环节呈“串联”状态,前一道手续往往是下一道手续的前置条件。因此,在审批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要在等待前置审批文件中消磨掉不少时间。而模拟审批正是取消了企业等待“前置审批”的环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于符合要求、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尚不完备的建设单位,出具模拟审批的预批复意见。建设单位可凭借预批复文件,让住建、消防、人防等审批部门提前介入办理后续手续。当该项目申报材料齐全并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由各审批部门出具正式审批文件,将模拟审批转化为正式审批。
对此,广州南方物流集团副总裁傅江深有感触。今年1月11日提交“模拟审批”申请,当天下午,企业的南香谷产业园二期工程就拿到了“模拟审批”文件,今年“双11”前预计就能如期开园。“当时用地审批手续和技术审查还没有完成,原本不具备送审条件,听说了‘模拟审批’机制,我们就到规划资源部门试试看。”傅江表示,正是凭借“模拟审批”文件这份“通行证”,南香谷二期工程得以提前办理技术审查等审批环节。今年3月6日,傅江拿到了正式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通过‘模拟审批’,我们已经利用1月11日到3月6日这段空当把后续审批都做完了,可以直接施工了。”“这两个月至关重要,如果赶不上‘双11’,仓库可能要闲置半年,‘双11’前竣工,今后半年就能开始出租盈利。”傅江说。
基层思考
李穗浓: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审批处副处长
“220-130=90”,这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减法题,同时也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瘦身”革命:审批时限从220个工作日(试点改革前广州工程建设审批的平均时限)压减到90个工作日。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承载的则是政府部门的郑重承诺和艰辛努力。
曾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复杂,前置审批、串联审批事项繁琐,涉及部门多,办事难、多头跑的问题普遍存在。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来讲,如何更好地理顺与其他市直部门之间的关系、厘清规划资源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直接由市场主体检验的“大考”。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坚持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从项目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阶段入手,通过提前介入、流程再造、分类审批、容缺受理、限时办结等方式和措施,积极探索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的路径。
同时,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打破部门、行业间的数据壁垒,把“企业跑”变为市直部门之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内设机构之间的事情。经过一年多的连续奋战,出台了32项改革措施,创新实施“用地清单制”“模拟审批”“不动产登记快速办、一站办、一窗办、自助办”等措施,建立了规划资源“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的“五个一”审批管理体系,150个审批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企业投资类项目国土规划审批时间压缩65%以上,政府投资类项目国土规划审批时间压缩30%以上,努力营造让企业“省时、省事、省钱、省心”的“极省型”营商环境。
如今,虽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全面完成,依然还有许多路要走。具体来讲,一方面是抓各项改革措施落地。不断深化系统之间的对接,完善配套机制,打通改革措施落地过程中的“阻点”“痛点”,让各项措施加快由“试点”“试行”变为全面推行、顺畅推行,让改革成效覆盖更多项目,惠及更多企业单位。
另一方面,广州将推进审批改革再深入。在并联审批、合并办理基础上,再研究取消一批审批事项或合并一批许可证照;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的比例。而在全面优化不动产登记工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压缩企业不动产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工作时限,进一步扩大网上申办业务范围。
专家点评
高怡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博士
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 要找准“最佳结合点”
工程建设审批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相当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世界银行还是从国家发改委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中,工程建设审批改革都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建设审批涉及的环节多、涉及的部门多、审批程序也最为复杂,具有审批周期长的先天特点。所以一旦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流程的事项审批能够有所突破,对整个营商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非常大。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各机构协同、信息共享的进程和能力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高怡冰说。
“去年国务院选择了第一批试点城市时,就提出了‘部门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广州贯彻了这一精神。”他举例说,在“用地清单制”方面,在拿地前期,国土规划部门牵头出台用地清单,实际上就是把企业拿地之后分别到各部门办理审批的过程,由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各部门统一办理。而模拟审批的容缺机制则化解了多个审批部门互为前置、互相推诿的难题。这看上去只是程序上一个小小的变化,但背后则是有关部门的锐意创新、勇于担当、善于协调。
“透过‘用地清单制’和‘模拟审批’制度,折射出的是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他表示,以前政府是等着企业来办事,现在政府则是主动作为。这也体现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落脚点就是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高怡冰表示,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特别是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投资、到落地,审批周期长。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能不能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决策调整,转化为最终的产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建设审批和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调整审批时序、压缩审批时限,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决策调整上,而不是把时间花在等待审批上。“推动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动权在政府,核心点在‘放管服’,落脚点在企业。”他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就是合理清晰地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干预、强化协调,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广州在这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探索,这也将是以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心工作室出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统筹:毕征、汤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