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推出“新三单”行政审批告别“千里图”

30.03.2016  09:46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需要涉及哪些部门?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安监局……说起来,一句话可解释不清。以往,企业需要到各个审批机关询问需要准备的材料,再拿着材料到各个部门办理手续,可谓“部门动动嘴,申办人员跑断腿。

    如今,再有企业来到广州开发区投资,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29日,广州开发区召开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推出“集中清单”“绿色清单”“监管清单”,简称“新三单”(相对传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从全链条再造审批、全方位服务企业、全覆盖智慧监管三个方面深入改革,全面打造便利的投资环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广东的行政审批改革成效显著,但还有很大空间——行政审批能不能从“千里图”变“百里图”?作为全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试点区,开发区历时两年的调研、论证,立足经济功能区的定位,选择把工作周期最长、攻坚难度最大、改革呼声最强烈的企业投资建设领域行政审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啃“硬骨头”开始,让行政审批告别“千里图”。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通讯员 叶国 郭哲涵 高亮 实习生 尹秋颖

     项目建设审批“找谁办”“怎么办”▶▷标准化指引告别“跑断腿

    “一个企业拿地建厂,哪些事项能批哪些不能批,没有清晰的指引,跑来跑去找十几个部门咨询,还涉及大量中介服务机构的施工图技术审查,非常麻烦。” 广州开发区一家科技企业代表说,该公司为了办理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专门安排了一个员工、一辆专车、抱着一堆材料、跑了大半年。“我们统计过,在一个项目的审批过程中,营业执照要提供25次,法人身份证要提供20次。

    为此,广州开发区率先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集中清单”,涵盖从投资立项、规划、建设到竣工投产验收全流程38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同时,将这些审批事项从原有职能局剥离,设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纳入行政审批局实施全链条集中审批。

    不少企业向笔者坦言,跑“审批”除了“找错门”常吃“闭门羹”以外,提交的文件经常因各种原因被退件。“经办人凭经验审过后,处室负责人觉得不行退件,下一次又是因为部门负责人觉得不行退件,如此反复,没有个标准。

    据广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中旬,开发区承担的415项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完成标准化编制和审核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区县。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评价为例,环评审批共梳理出16个大类,64个审批标准要素,经办人只需对照各具体要素“照单抓药”,这不仅大大减少材料重复提交,规范了审批退件标准,更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也就是说,依据这个标准化的集中清单,所有审批事项的所有审批要素,罗列清晰,能不能批下来,再也不是职能部门说了算,而是企业说了算。你能符合清单出具的条件、要素,就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卡’你,更不能随意退件。”上述负责人解释道。

    其实,施工图的技术审查是个专业活儿,经常让企业办事人员“头大”。对此,广州开发区与中新知识城合作,实地考察、借鉴了新加坡经验,将实施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相分离,设立建设工程设计审查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将原由建设、消防、气象等多部门对施工图的技术审查,统一由该中心组织集中开展。据透露,广州开发区将对各级、各线口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建库管理,对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分值进行排名排序,让企业自主选取技术服务机构。

    “对安全可控,技术相对简单的项目,希望做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于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将打破以审代管,针对科技、生物等各类型企业推行“绿色清单”。涵盖信任审批、注册经营、政务服务三个方面。特别是,对不涉及人身健康、生命安全,且审批材料、技术标准比较简单的事项纳入“绿色清单”,实行信任审批。

    笔者了解到,其实在前几轮的审批制度改革中,广州开发区的审批效率,已经做到在广州市要求的时限基础上,再压减一半。数据统计,通过此次改革,企业从取得土地到动工建设的审批时限由110个工作日缩减为60个工作日;企业报批所需材料将从原来的312项减少到184项,压减比率超过了40%,例如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现统一由行政审批局办理,只需提交一次。

     当“监管清单”遇上大数据▶▷超级“电子眼”让监督“零死角

    “被职能部门多次退件或者审批进度停滞,企业难免会疑惑是否是审批人员故意刁难”,不少跑了一轮项目审批的企业坦言。其实,不止是市场主体认识不全,就连职能部门也存在交叉模糊的地带,任性执法、随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谁审批、谁监管”做法,容易出现以审代管、只审不管、甚至不审不管的现象。

    去年初,广州开发区出台“监管清单”标准。着力解决“谁来监管”“怎么监管”“标准如何”等现实难点问题。

    据悉,广州开发区以“监管清单”为统领,建立覆盖所有行业、领域的标准化监管体系。目前,环保、安全、食品、药品、劳动、公共卫生六个监管领域已完成监管清单编制,正全面向其他监管领域推广。

    审批“放出去”的前提是“管得住”。有了“监管清单”,如何让监管和审批这两大行政权力融合起来规范运行?

    笔者在广州开发区建设和环保局环境监控中心看见了大数据下的智慧监管。据介绍,该环境监管大数据系统,针对全区上千家工业企业装配电子摄像头、确立直接对接人、建立环保监管档案。

    只需在系统中点开一家企业,就可以实时在线查看该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该企业对接人是否按时登记安全记录、职能部门的相关巡查记录、信访投诉处理情况、处罚整改情况等等,一目了然。尤其是全国最先进污染源快速识别系统,可以秒级的速度对废气污染源进行筛选匹配,快速锁定污染源。目前已完成100多家重点污染源排放特征(指纹)的采集分析工作。

    通过大数据系统集成,将所有信息打通界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互联共享,为智能化监管奠定了基础。“如果一旦有企业不守法,不按规定整改,企业会被列入‘黑名单’,区内其他职能部门都能共享到信息。企业在区内申请各项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乃至未来上市,都会受影响。”上述负责人告诉笔者,接下来将建立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与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一企一档”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名录、异常名录、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让公众和舆论来监督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主体自律。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陈天祥:

    行政审批改革既要追求效率也要兼顾公平

    南方日报:广州开发区推行的“新三单”、成立行政审批局、推行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此您怎么看?

    陈天祥:提高了审批效率,企业的申请不用再到各个局去跑,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件大实事。

    但是政府工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行政审批不能单单追求效率,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公平。在一定的程度上,权力需要碎片化,不同的权力之间需要相互制衡。如果为了追求效率,把所有的审批事项都集中到一个机构中,那么这个机构的权力就会非常大,一旦对这个机构的监管出了问题,而配套的机制没有跟上,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问题。所以制度改革不能“单兵出境”,而是要配套的推进。行政审批既要考虑提高效率,又不至于伤害公平。

    南方日报:广州开发区的改革方案刚刚落地,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策需要随着实践微调。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注意和优化?

    陈天祥:广州开发区推行的这个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它划清了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尽可能少的去干预市场。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例如细化审批过程中的监管,以及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

    特别要注意审批过程中专业化问题。在政府工作中,各个职能机构专门从事某个领域的公共事务,行政人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现在把行政权力集中起来,虽然有标准,但工作人员在对各项事务的审批、监管等流程上,专业知识的素养是有可能不够。尤其是涉及到技术、专业领域的问题,行政人员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审批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