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迎来30岁生日 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羊城晚报讯 记者梁爽、许琛报道:广州开发区今天迎来30周岁生日。风云激荡三十载,敢于改革让理想照进现实;而立之年新起点,勇于创新,续写荣光。
从蕉林滩涂到寸土寸金
30年前,广州东部沿海一片不足10平方公里的蕉林和滩涂,被列入中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一扇窗。
“初期引进的外资项目90%是港资。从一无所有,到经过七八年建设,每年有那么几亿、几十亿的财税收入,得以实现滚动发展。”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朱秉衡回忆。此后,广州开发区GDP呈现超常规的指数型递增态势,成为支撑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增长极,在境内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如今,广州开发区蝶变为经济效益最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这里寸土寸金、人才济济,每平方米工业用地产生工业总产值16279元,平均一名从业人员能创造51.51万元的GDP。
先行先试勇于体制创新
“开发区是经济特区的又一新鲜事物,国内基本无先例。因此,相比经济增速,我更关注其体制改革的做法及其辐射作用。”羊城晚报资深记者刘婉玲30年前独家报道广州开发区的奠基,自那时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观察。
这个弹丸之地在体制机制上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率先制定《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条例,最终推动国家立法,把开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首创“四区合一”管理模式释放机构活力;创新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模式,率先推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率先推行ISO14000、ISO9001等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新一轮的深化改革需要马前卒、排头兵,先行先试地做实验和探索,这是开发区的使命,也是其设立的初衷。”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陈永品说。
广州开发区已经成竹在胸。它延续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精神,将审批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两块“硬骨头”作为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在管理机制和司法改革领域都走在前头。广东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标准”改革的唯一试点区域选点于此,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法院之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落户于此,一条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链条正在这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