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慈善文化进校园播撒“慈善种子”
7月13日,慈善读本进校园“三个一”(读一本慈善书,上一堂慈善课,做一件慈善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正式拉开帷幕,该活动为2018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之一。
自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公益慈善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学校、家庭、社会的面貌也因此悄然发生转变。
现场▶▷读本主角“珠珠”等亮相赠书
首发仪式上,慈善读本主角“珠珠”(广州慈善吉祥物)和“派派羊”捧着系列丛书登台亮相,可爱的造型,逗趣的模样,赢得台下学生们的喜爱,收获不少小粉丝。文德路小学获赠广州慈善读本《童心善本系列丛书》。
广州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该系列丛书旨在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引发学生、老师、家长对“善”的思考,引导学生心怀“善念”,在日常生活中“知善、行善”。赠书仪式后,学生发起“慈善之约”,手勾手宣誓“善言善行传承爱、益心义行加点爱、陪伴同行流动爱、人人参与共营爱、爱护环境助力爱”,促进公益慈善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
“慈善读本进校园”系列活动从2017年9月发起,在广州市民政局、教育局指导下,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携手羊城公益文化传播中心共同研发制作广州市首套慈善读本(漫画绘本)——《童心善本系列丛书》,并计划捐赠给广州市各小学。该读本共五册,分别围绕“善言善行、义工服务、陪伴成长、社区服务、爱护环境”五个主题,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广府文化,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创作背景,融入公益慈善理念,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参与服务、保护环境。
影响▶▷20所小学开展“知善课堂”
读一本慈善书、上一堂慈善课、做一件慈善事。接下来,广州市民政局、教育局将开展“三个一”系列活动,在孩子心中播种“慈善的种子”,让孩子对慈善事业有了解、有参与;并通过孩子带动其家庭共同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推动广州市形成“家家有善念,人人有善行”的良好家风建设。
此外,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携手羊城公益传播中心将在暑假开展“亲子慈善行”“同读一本书”“公益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以组织留守儿童结对子、亲子阅读体验的活动形式,让家长带领并指导儿童践行公益,以录制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孩子参与慈善活动的行为,传播慈善公益正能量。并发动社区、公益机构面向学生开展义卖、爱心送餐、垃圾分类以及环保净滩等公益慈善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据悉,“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计划于今年9月至12月在超过20所广州市内小学开展“知善课堂”,结合慈善读本内容,切合小学生日常生活设计课程,教导学生善待他人、友好互助,让“善”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厚植到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
案例▶▷一所好学校改变一个城中村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窖镇的龙潭村,是一座典型的岭南古水乡,赛龙舟、食“龙舟饭”的端午风俗已经在这里延续上百年。在“日行七善”的乐善教育熏陶下,龙潭小学学生走进图书馆、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志愿者,更在一言一行中成为“善”的代言人,由此影响着整个村容村貌。
离村口不远的河涌畔,伫立着一座三间四柱的花岗岩牌坊,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两字,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此牌坊就是为表彰龙潭村白纶生一生热衷行善,在1891年由两广总督奉旨建立的。
1958年建校伊始的龙潭小学,就是利用白纶生修建的白家祠作为教室开始最初的教学。后学校虽搬出白家祠,毗邻祠堂兴建教学楼,但白家祠一直位于校园内。
有这样的慈善文化的土壤,学校在2014年起推行“乐善教育”,并通过课程、研学及慈善实践活动将乐善品质根植入学生心灵,同时龙潭小学还形成了校本课程《“乐善”育人》让孩子们从一些“善”的实例中了解善的含义。
龙潭村内,由白纶生捐款倡建的兴仁书院,现在已经成为一间公益图书馆,免费对村里的孩子和成人开放。图书馆日常的管理均由一位公益机构的社工负责,龙潭小学的学生常常充当志愿者帮忙整理图书,服务前来看书的居民。“在图书馆看书、帮助整理图书,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同时也教会我看完书一定要物归原处,否则会极大地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六年级(2)班学生马嘉仪说,乐于助人已经成为同学们的习惯,每当同学受伤、有困难的时候,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帮上忙。
(南方日报记者陈芳庭、李强 通讯员廖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