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为乞巧申请世界非遗 民俗专家建议"打包"申报

31.07.2014  23:38
广州拟为乞巧申请世界非遗 民俗专家建议"打包"申报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乞巧作品吸引小朋友眼球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实习生 杨锋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雯洁、实习生吴子元、通讯员田禾报道:昨日,学者、工艺大师与草根艺人汇聚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同场交流,分享各地乞巧文化,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民俗专家乌丙安表示,乞巧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应尽早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希望“天河区做带头人,联合广东各地,甚至甘肃、港澳台等地一起申请。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应枫女士在交流会上总结了广州乞巧文化节10年来的成果,并表示“天河乞巧习俗”已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吉街珠村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在调研,希望可以为乞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7月22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甘肃省陇南市今年已经全面启动了西和乞巧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已被文化部非遗司纳入到世界级非遗项目申报后备库。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对广州乞巧节申报世界非遗一事表示,“很着急,希望能快点”。但他也指出,十年来,天河区以政府的角色推动广州乞巧节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但距离向世界申遗,还有很长距离”。

对此,他建议下一步应进行纵深及全面的调查,走入每村每户,了解上至高龄的婆婆、下至十六七岁的女孩们对乞巧的认知和过节的经历,在普查的基础上推广、修复广州乞巧文化。乌丙安还建议第十一届、十二届广州乞巧节逐渐回归民间,让乞巧进村落,进社区,强调还节于民,不做表面文章。“把节日回归民间,老百姓才是节日的主体,保护民俗节日应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同时,乌丙安认为,手艺并不能完全体现节日的文化内涵。手艺背后应该是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以及对祖师的尊敬。所有的手艺、工艺必须有一个内心世界的文化升华。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应该以节日为载体,使民众的情感、道德和思想认知有一个提升,进而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

乌丙安在交流会上还提到:“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打包申报呢?”希望天河区做带头人,联合广东各地,甚至甘肃、港澳台等地一起申报世界非遗。

相聚谈乞巧

关键词:感恩

我们注重庆祝一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让他们知道感谢父母亲的照顾、神明的保佑。因为七夕在七月,所以在我们台南,七月是感恩月。

——台南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代表

来自台南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代表指出,台湾早年继承中原文化,七夕时也办乞巧会,但后来渐渐脱离牛郎织女神话的传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台南的七夕节如今都以孩童为主题,“我们更多是关注于孩子长大成人,懂得感恩。

关键词:同源

黄埔与珠村在历史上同属番禺管辖,所以民俗、民风、节庆活动几乎一样。不存在孰先孰后、孰优孰劣之说。

——黄埔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 黄应丰

对于时常有之的关于“珠村和黄埔的乞巧哪个先哪个后,哪个精哪个拙”的提问,黄应丰表示,黄埔同样作为乞巧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常常被人拿来与珠村相比较,实际上属同根同源,“无需计较”。

同场加映

陶塑《乞巧春秋》浓缩七夕文化

广州首个乞巧主题博物馆开放一期展览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雯洁、通讯员田禾报道:在这里可以花上十分钟,读千年七夕文化。记者了解到,全国首个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已在天河珠村建成,从即日起到8月3日,该博物馆每天早上9点开馆迎客,对外开放第一期展览,市民可免费进入参观。

记者从天河区获悉,乞巧文化博物馆于去年年初开始选址、设计方案并建设,将展示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习俗、典故等。待二期项目将于年底前完成,它将成为融乞巧文化和乞巧作品展示、乞巧工艺传承以及保护于一体的博物馆。

据介绍,在民间每逢七月七,天上总会降下七夕水,民间惯用七夕水淋浴、洗头甚至饮用,以达到驱邪、保健的作用。在乞巧博物馆内也有一幕水帘,就是以天降“七夕水”为背景创作的,参观的市民可以看到水帘上牛郎织女的剪影以及台湾名士许伯夷题写的“中国乞巧天河最美”的字样。

而在精品展示厅的正中间是一个大型陶塑。博物馆解说员介绍:“这是乞巧文化博物馆征集藏品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长7米,宽1.6米。这台陶塑名为《乞巧春秋》,作品通过对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重点人物和七月七习俗的塑造,浓缩了华夏千年七夕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各朝各代各地不同的乞巧风情。”据介绍,在这座陶塑前只需十分钟,可读千年。记者了解到,《乞巧春秋》是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曹锋明和行业理事童新钰为主创人员,中国陶瓷大师潘柏林指导原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