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精品荟萃 “文艺为民”普惠百姓 

27.11.2017  11:07
原标题:佳作出国游 精品身边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回顾近年来广州的文艺发展,无论是国际默剧演出季、粤语版《邯郸记》扬帆出海,还是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两大享誉全球的古典音乐界“天团”接踵光临广州,世界戏剧日首次访穗……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已被点燃,展现出广州的人文地位和文艺气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成为广州践行“文艺为民”理念,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写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张晓宜

   人才汇聚:

  打造国内文艺名家南方“集结地

  上周末,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中国曲艺名家姜昆接过了广州文艺顾问的聘书,成为广州首位文艺顾问。大师是一个城市文艺水平的指标之一。事实上,姜昆的到来,只是国内文化名家大师与广州结缘的开端。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介绍,广州将采用推出本土文化领军人物以及引进大师的方式,让全国优秀艺术家把广州作为南方的“据点”,为广州实施文艺惠民、推动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利用各大艺术节在广州轮番上演的契机,广州计划邀请10~20位不同门类的国内名家大师到广州,成为广州的文艺顾问,邀请他们到广州参与文艺创作、开设艺术家工作室等。据介绍,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几天在广州举行,借此机会邀请了《走进新时代》曲作者、著名音乐家印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为广州创作歌曲。

  除了邀请国内名家,广州的文化领军人物同样担当重任。欧凯明、苏春梅等6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全球多个国家举行,11月,他来到南美洲传统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哥伦比亚波哥大,开启了其系列雕塑“肥女”的哥伦比亚艺术之旅,这也是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的第26站。

  大师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广州制定出台了《广州市优秀文艺人才培养扶持计划(2017-2020年)》,逐步改善建设岭南文艺人才高地的政策环境。围绕培育青年文艺人才的目标,先后实施了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戏剧孵化计划等,累计培育青年画家百余名,13人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38人次在省内获奖,一批优秀青年编剧、导演、演员走向前台。

  据介绍,广州接下来将深入实施文艺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实施柔性引进名家大师计划、文艺领军人才培养扶持计划、青年英才培养扶持计划等,开展青年英才选拔,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实现广州文艺人才、艺术生产可持续发展,形成广州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精品荟萃:

  广州剧作走出国门讲中国故事

  人才汇聚,文艺精品自然源源不断。由广州市八大院团之一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原广州市话剧团)打造的年度大戏话剧版《邯郸记》,初次尝试戏曲元素与现代话剧的创意结合,就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

  2016年,《邯郸记》在广州首演期间场场爆满。随后,受国家大剧院邀请参与“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展演活动赴北京演出,受圣彼得堡模范剧院邀请首次走出国门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演出,受到当地观众极大的欢迎。让人意外的是,演出现场几乎95%的观众都是俄罗斯人。借助字幕,这场中国话剧完全引起了俄罗斯观众的共鸣。 “话剧作品走出国门,除了北京的人艺,就是我们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了。”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王筱頔颇为感慨。

  广州话剧走出国门正是广州创作优势的缩影。近年来,一大批“广州制作”的文化精品佳作走出国门,讲述中国故事、广州故事,芭蕾舞剧《吉赛尔》《天鹅湖》等相继出国演出,广州雕塑院许鸿飞“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巡回展览等。

  此外,文艺市场的繁荣也让广州备受认可。话剧《共产党宣言》、粤剧《碉楼》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文化剧目奖”,音乐剧《西关小姐》荣获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荣获该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台艺术作品。

  还有电影《逃出生天》、电视剧《纯真的年代》、电视动画片《美食大冒险》《懒羊羊当大厨》、歌曲《客家阿妈》、动画片《超级飞侠》等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广受好评。电视剧《炮神》在央视播出,《开往春天的列车》在半岛国际电影节获奖,《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在央视国际传播平台播出。获“文华大奖特别奖”的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已累计演出500多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从2014年起,广州先后制定实施《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开展了建设粤剧博物馆、打造粤剧演艺项目、拍摄粤剧专题纪录片等10件大事。耗时十年编纂了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广州大典》于2015年正式出版,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文献丛书。

   盛事云集:

  与国际艺术盛事“牵手” 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

  从文艺精品荟萃到打造文化平台,广州如今逐渐成为国内外文艺界盛事的重要平台之一。2003年,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宣布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项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这是对广州所具有的深厚音乐历史传统和蓬勃生机音乐精神的肯定和认可。今年,金钟之声第九次在广州鸣响,14年来,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始终坚持高品质举办音乐奖的艺术追求,不断创新形式、完善艺术门类,推进金钟奖成为业界的金字招牌,音乐人追求的艺术圣殿。同时,金钟奖坚持文化为民,唱响时代旋律,为广州陶冶城市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在广州人民心中种下了音乐艺术的种子,本届金钟奖引发了广州市民和乐迷的热烈追捧,目前决赛门票已经全部售罄。

  第八届中国音协副主席韩新安坦言,正是广州的前瞻性和大局意识,很早争取到金钟奖的永久举办权,并坚持把金钟奖办成全国性的最权威的音乐赛事,让他十分赞叹。他说,金钟奖自从落户广州以来,对提高广州艺术水平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目光,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权威的导向示范作用越来越凸显,有效地提高了广州的文化素质水平,培养了广大群众对艺术的热爱。

  除了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近年来还迎来了多个国际性文艺盛事。2016年,世界戏剧日第一次到中国便来到了广州,来自全世界33个国家的戏剧家更在广州进行了交流。无独有偶,今年10月,第55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亚洲区交流音乐会首次走进中国、走进广州。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古里多·格兰蒂诺坦言,广州有很悠久的音乐传统,也有各种高水准的音乐场所和设施,这些都意味着广州拥有孕育音乐的良好土壤。他还盛赞广州的比赛场地条件、选手水平和组织水准都非常棒,期待帕格尼尼继续来到广州。

   不忘初心:

  艺术扎根群众走进社区校园 开拓群众文艺空间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既是文艺的价值取向,也说出了文艺创作的初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今年60岁的广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何萍坦言,群众和生活正是文艺创作的“源头”。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实现“文艺为民”。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近年来,广州市曲协积极配合市文联开展戏曲艺术培训和曲艺文化活动,在广州的一些小学或少年宫开展少儿粤曲(粤剧)教学活动,还积极创作少儿题材粤曲作为新教材,努力把戏曲艺术送到群众中去。 广州芭蕾舞团也开展了“新时代·新风貌·高雅艺术进校园素养讲座”活动,为在校师生带去《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精彩演出之余,还分享了芭蕾舞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广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徐经纬曾经在乌兰牧骑工作过,感受过“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牧民而歌唱表演。而他所在的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也成了行业中的“乌兰牧骑”,既可以在剧院演绎大型的木偶剧,又可以轻装简出,三四个人甚至一人就可以下基层演出。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手偶,就可以表演三个多小时。多年来的下基层表演,让他进一步明白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除了丰富的文艺活动,广州的群众文艺空间同样发展蓬勃。目前,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已形成“周末文艺花会”“大师下午茶”“跟随二十四节气诗意生活”三大艺术生活品牌,并计划在广州各区复制文艺市民空间,更近距离地扎根基层,就近为市民服务,更深入践行“文艺为民”。

   文艺土壤:

  创新院团“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创作人才、文艺精品迭出,还是文化盛事的频频上演,都离不开广州对于文艺土壤的培育和打造。据统计,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2.2%,去年实现增加值10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成为广州又一个超千亿元产业和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据介绍,广州印发了《广州市优秀文艺人才培养扶持计划(2017-2020年)》和《广州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计划(2017-2020年)》。展望2020年,广州将推出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将吸收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创作,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广州的文艺从业队伍也将在数量与质量上同步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将达80%。

  广州还计划启动广州芭蕾舞团和广州歌舞团的改革计划,实施文艺院团的精细化管理,“一团一策”,根据每个院团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规划。在广歌、广芭、粤剧团和话剧团试行实施“艺衔”演员制。

   对话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王筱頔:

  从不敢懈怠创作 只为对观众负责

  广州日报:还记得您当时来到广州时,戏剧环境是什么样的?

  王筱頔:我是1991年毕业后来到广州的,当时只知道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城市,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是广州带来的,所以我一直对广州很向往。但一开始来到广州时,这里的话剧并不受欢迎,我记得我排的第一部粤语话剧,有观众经常还在问“话剧是咩来噶”。所以,我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看话剧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通过话剧,让人们实现内心的对话,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输入维生素。  

  广州日报:您来广州也20多年了,您认为广州的戏剧文化氛围有哪些改变?

  王筱頔:在成为剧院负责人之前,我就是一个戏剧导演,在我眼中,我导演每一部戏剧都不敢懈怠,从改剧本到跟演员排练,我希望把对戏剧的艺术追求融入其中,这也是我将小时候对戏剧的迷恋,演化成如今对戏剧的责任感。还记得十年前,《南越王》刚刚上演时,最初台下只有9个观众,台上有40多名演员,正是有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尊重,不管台下有几个人,我们都认为通过戏剧的力量能传递我们的艺术追求。到2012年,我们就实现了演出成本零投入,不用再贴钱培育了。2016年,《南越王》再次上演,票房几乎被秒杀,现在很多人也把十三号剧院称作“文艺圣地”,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广州日报:您认为这样的变化,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

  王筱頔:我认为创作者一定要坚持开掘有审美品格的戏剧,我们正是通过一场一场演出培育广州的戏剧文化土壤,培养观众看戏的习惯。我坚信,人们需要精神生活的富足,当人们知道了戏剧的美好,这个城市的戏剧文化一定能培养起来,看话剧一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开始很难,但我们先进行内部改革,调整部门职能,一切都是为了出好作品。我们把每一位观众都当成我们的宣传者,因此最重要的是戏剧魅力,所以,我们在创作方面从来不敢懈怠,秉承着对观众的责任心,也秉承着对广州这座城市戏剧文化建设的责任心。

   数读广州文艺

  精品创作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累计演出500多场;演艺项目《船说》,成功演出近600场,向15万多名国内外游客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和粤剧艺术。

   文化人才

  先后实施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戏剧孵化计划等,累计培育青年画家百余名,13人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38人次在省内获奖;6位艺术家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化场馆

  每12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总面积排全国第二

  1

  2016年,广州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增234.39%,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二。广州市及各区13间公共图书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共122座,平均约每12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分馆)。

  2

  2016年,广州公共图书馆外借册次为2193.94万,进馆人次为1610.38万,注册读者量为224.96万,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87.66%、26.90%、45.58%。

  3

  广州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0.04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以城市命名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各项指标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均居首位,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

  4

  博物馆、纪念馆总数为61家,展陈水平不断提高。

  5

  截至2017年10月,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已举办了160多场活动,打造“天天能体验、周周赏花会、月月见名师、季季享盛宴”的艺术发生地。

   文艺“国际范

  建高水平中外戏剧交流平台

  广州大剧院几乎晚晚有演出

  1

  2016世界戏剧日亚洲传统戏剧论坛在广州举办,亚洲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专家和戏剧工作者参加本次论坛,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2

  举办2017广州国际花卉艺术展,来自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的花艺师代表团来参展,吸引72万人次观展。

  3

  广州大剧院每年上演各类知名作品、演出达340场,先后成功引进《剧院魅影》、《阿依达》等世界经典剧目,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并列为中国三大国家级演艺中心。

  4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今年举行广州乃至国内首个以“默剧”为主题的国际戏剧演出季,来自美国、英国、芬兰、荷兰四个戏剧大国六部各具风格的默剧作品,共计22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