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增历史建筑80处

02.07.2014  13:39

■由新快报提名推荐的华侨糖厂拱形仓库入选第二批历史建筑。

  ■策划统筹: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 姗 吴 璇 梁肇思 摄影 孙 毅

  昨日上午,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二批)推荐名单》(以下简称《第二批名单》)。名单出炉后,广州新增历史建筑80处,历史建筑总量则升至478处,历史建筑也从历史城区扩展至全市的11个区。优先认定重点平台项目与三旧改造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线索。

  重点丰富工业遗产、

  村落遗产、坛庙祠堂、构筑物遗产

  《第二批名单》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平台项目与“三旧”改造项目的文化遗产保护线索;第二部分为市名城委会议上明确要求补充的名人故居、古桥、古井等特定的建筑类型。

  结合第一批的类型特点,本次推荐名单着重补充了广州市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祠堂类、民居类遗产,原城市郊区的工业遗产,及位于城市公园、乡村地区的门楼、桥、船闸、井等构筑物遗产。重点丰富的类型为工业遗产、村落遗产、坛庙祠堂、构筑物遗产。

  专家认为,《第二批名单》具有代表性,突出了广州近现代城市乡村历史特点和类型的多样性,具有广州本土特色,充分体现了广州近现代乡村建筑特色。

  多方参与推荐,

  各区平衡各类型平衡

  据悉,第二批历史建筑的推荐,由市名城办、各区政府、平台规划编制单位、新闻媒体、学术团体等多单位参与。其中:80处《第二批名单》中,平台推荐线索28处;三旧推荐线索20处;媒体挖掘报道推荐10处;保护规划推荐线索12处;个人或团体自主推荐10处。

  2014年2月开始,市规划局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依据结构型制相对完整、同类型选取有代表性、各区平衡和各类型兼顾的认定原则,进行现场调研,听取相关属地单位和业主的意见,在两次提交市名城委专家委员审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二批名单》。

  ●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七类建筑

  (1)工业遗产:包括制糖业、造船业、仓储等,体现了建国后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和地方产业特点(案例:华侨糖厂旧址〔拱形仓库〕)。

  (2)办公教育建筑:有的展示了民国时期教育建筑风貌,有的是1949年以后广州高等教育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反映人民公社时期的礼堂建筑(案例:著义小学校门楼旧址、暨南大学办公楼旧址、华南农业大学亚太地区桑蚕培训中心)。

  (3)坛庙祠堂:主要分布在广州周边地区的村落,仍保留诗书传家的传统和家族祭祀,此次入选的祠堂以从化城郊和番禺小谷围较为集中(案例:南野公祠、郑田庙岭村石王古庙)。

  (4)名人故旧居: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和华侨城市,许多华侨和著名学者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生活痕迹。保护著名教授学者和侨商侨领旧居,既是对其个人的纪念,更是为了体现和传承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案例:同福西路歧兴中北4-1 民居 〔罗明燏旧居〕)。

  (5)传统民居:大部分建于清末民国,以“三间两廊”形制居多,室内外装饰富有岭南特色(案例:均益路5号民居)。

  (6)近现代民居:自清中叶开始,广州居住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风格各异,中西融合的建筑特色,很多近现代民居中西合璧,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城市特色(案例:庚辉坊北街10号民居)。

  (7)构筑物:包括桥梁、古井、亭、船闸、公园小品、门楼和石板路等(案例:“沙井气”井、东湖船闸)。

  新快报提名8处名人故居、公共建筑及工业遗产入选

  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中,有6处名人故居、1处公共建筑、1处工业遗产是由新快报推荐入选的。

  新快报自2012年7月起开辟“广州历史建筑普查版·民间版” 专栏,与市名城办、市规划局合作,向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征集历史建筑提名,第一批398处历史建筑中有87处由新快报提名推荐。

  今年一月,新快报还推出了工业遗产报道专题,实地调查广州三大工业区,挖掘有价值厂房、仓库,呼吁关注保护三旧改造中的工业遗产。

  两个报道挖掘的建筑又被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包括名人故居:南华置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冼锡鸿故居、爱国侨领蚁美厚故居、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故居、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直故居、现代著名史学家朱希祖故居、1930年代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黄希声故居;公共建筑:白云区蚌湖镇清街39号著义小学;工业遗产:华侨糖厂拱形仓库。

  新快报记者独家采访历史建筑普查团队解密

  骑楼建筑为何仍然空缺?

  仅隔半年,广州又认定了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在两批历史建筑认定前后,广州多次进行了文化遗产线索公示,一年预保护期将到,这些线索是否都列入了第二批名单?民间高度关注而第一批并未列入的骑楼建筑为何仍然空缺?新快报记者采访了第二批历史建筑普查团队的相关负责人。

  新快报:第二批优先认定重点平台项目或已规划项目的线索(已公示),主要有哪些项目?

  答:涉及的2311平台有:花地生态城、海珠生态城、国际健康产业城、空港经济区、天河智慧城、国际创新城、中新知识城、从化新城、挂绿新城。

  涉及三旧改造项目有:天河中铁广园东路地块、黄埔茅岗村旧村改造、小谷围保留村落改造、萝岗长岭居贤江村旧村改造、白云区罗冲围改造。

  新快报: 已公示列入预保护的建筑(包括重点平台项目与已规划项目)有哪些没列入第二批?为什么?

  答:是否列入主要还是看建筑价值。各平台项目和规划项目推荐了很多线索,这次是从中选择价值较高的列入,还有些建筑的价值未达到历史建筑标准,但符合传统风貌建筑的标准,我们也建议列入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新快报: 原来说第一批名单未有民间高度关注的骑楼建筑与西关大屋会在第二批增加,为何还是没有?

  答:骑楼和西关大屋主要分布在历史城区,已有骑楼保护规划和相关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进行管控,此次主要考虑重点建设活动的影响,优先认定平台项目和三旧项目范围内的历史建筑。

  新快报: 第二批名单是在《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和第一批名录出台后产生的,在选择认定标准上有否根据保护办法及第一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什么调整?

  答:首先,在认定程序上,更加注重进入室内调研,搞清楚建筑室内外的价值特征和保存状况;其次,更加注重多方征询保护意愿;最后,这批很多是在平台和三旧改造规划过程中同步普查出的线索,更加注重与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新快报:第二批名单为何数量大幅减少?包括媒体的推荐也大幅减少?

  答:第二批的历史建筑推荐主要来自于平台规划、控规、三旧改造,面临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较大,需要更多的认定时间和协调时间。同时由于涉及的发展区域很多都不是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片区,有较高价值的文化遗产相对较少,相应推荐的数量也较少。本着“小步快跑”的工作节奏,没有像第一批那样大批量的推荐。

  新快报:第二批现状有何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由于部分民居和祠堂建筑位于村落,而这些建筑都是近百年的老旧建筑,内部结构及生活条件不太适合现代居住和使用要求,所以空置的较多。另外还有一些侨房侨产,业主长居海外,每年只是定期回来短期居住,大部分时间空置。空置不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因此我们也呼吁建立多方位的投入机制,多种途径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