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他们为啥爱上跑步?

07.11.2014  10:29


   广州日报11月5日A17版讯 (记者何瑞琪、王鹤)11月23日,广州将迎来第三届马拉松。这注定是一个快乐、健康的城市嘉年华,每当此时,生活在广州的跑友会期盼、会激动……几乎与这项活动年份同步,每当夜幕降临,越来越多人换上战衣,在城市道路上挥汗如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跑步这项运动?昨日本报报道,专业运动软件后台数据显示,广州跑友增加极快,以25~40岁人数居多。近年,多地学校取消了中长跑项目,而白领一族却重拾这项运动的激情。

  跑步,因何热爱?又带来什么?

 

高级跑友——华工教授魏立华 跑步6年从未有伤病

 

  北马的雾霾引发的争议还没平息,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魏立华,却戴着口罩取得了3小时40分完赛的个人最好成绩。从2009年开始800米跑步健身以来,魏立华至今跑了9个全马,关于跑步的微博发了2000多条。

  对他来说,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跑步没有天赋只有坚持,随着经济发展,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白领群体内中高收入人群受到青睐并推广,这也是一种社会阶层意识的觉醒。”魏立华说。

  跑步哲学——慢就是快,避免伤痛和悔恨

  最初萌发跑步念头是体检结果,有高血糖家族史的魏立华在2009年查出了血糖偏高,为了身体健康,以前从不运动、小时候身体较弱常生病的他决定跑步健身。第一次跑步时,在华工当老师的他准备去东区操场跑个800米,可由于学生军训封场,他将首跑献给了华农。“第一次跑完800米感觉肺都要炸了”。魏立华说,跑完以后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得。

  一开始,家人对于他的跑步并不支持,主要是魏立华的身体底子并不好,心率容易过速。“跑步这个运动不能急躁,不能冒进”。魏立华说,自己的跑步哲学是“慢就是快”,长跑是一个缓慢的锤炼体制和磨练性格的运动方式,从800米、3km、5km、10km、半马、全马再到超马(乃至百公里),其中的过程不可僭越,否则就容易带来伤病,留下的是伤痛和悔恨。魏立华的训练循序渐进,他每周5次5公里跑步坚持了两年,每周5次6公里跑步坚持了1年,直到开始跑步3年后才开始尝试10公里长跑。魏立华认为,正是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比较扎实,他跑步6年没有受到跑步引发伤病的困扰。

  不断挑战——从全马到100公里山路比赛

  魏立华参加的第一次全马是2012年的第一届广州马拉松,第一次跑全马他取得了4小时07分的好成绩。广马过后他在2年中先后跑了9个全马,在未来的3个月里,他还有广马、深马、港马等多个马拉松赛事要跑。去年11月,他参加了香港毅行者100公里比赛,在48小时内和3名队友完成100公里山路。“跑步是一个独立的运动,而毅行者100公里项目要求跑者自己组队,自己组织给养后勤团队,考验的是团队精神。”魏立华说。

  魏立华的坚持感染了身边的人,他家人的态度也从反对转为支持。他的妻子如今被他带动着跑起了步,今年将要参加首个半马。而他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跟着他跑步,最初是一个400米,每一年增加一圈400米,如今已经能跑2000米了。而他的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跑步行列。

 

中级跑友——都市女白领杜莹莹 有更多时间思考人生

 

  跑步的人群以年轻白领居多,他们为什么会跑?来自中国电信广东省公司的杜莹莹认为,跑步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而她也在不知不觉中从爱炫的初跑者成为低调的跑友。

  心态的改变——不再“”朋友圈,默默跑

  杜莹莹第一次接触跑步是在朋友的带动下。去年9月,她和一位美国留学回来的朋友去健身房锻炼,她的朋友站上跑步机一口气跑了一个小时。“我当时就惊呆了。”在朋友的鼓励下,杜莹莹也尝试了跑步。从此以后, 她就开始爱上了跑步,5公里,10公里,后来增加到20公里,如今她正在积极备战今年广马的全马比赛。

  “一开始有些小虚荣。”杜莹莹说,最初每次跑完都会上朋友圈,像召唤神龙一样等着朋友们点赞,然后成就感满满的。可随着跑步次数越来越多,她觉得跑步不再是为了集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她已经很少在朋友圈上发布跑步成绩了,只是有突破时才会发一下留作纪念。

  生活的改变——集中精神把困难和挑战想清楚

  跑步给杜莹莹最大的改变是对生活和心灵的改变。她跑步前曾下载了一个软件,计算每天打开手机的次数,根据软件统计,她最多一天200次打开手机。“以前总离不开手机,跑步以后,能够给自己一两个小时时间放空自己,想想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跑步能够让人集中精神,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杜莹莹说。

  在她的带动下,他们部门有一半的人尝试过跑步,有些同事取得了成效。为了给朋友们解决跑步中的疑惑,她还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自己做示范展示如何拉伸,文章转载量过千。

 

跑群组织者——华工研三学生小高 加入跑群享受不同文

 

  一个人跑步太无聊,不如加入跑群。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跑步气氛,比如影响力较大的跑族俱乐部、广州珠江跑群等,有完善的组织、网站、定期活动等。跑一次步都能跑出不同主题,比如穿着黑衣跑老东山、情侣主题跑步等。还有海外部的活跃分子,约到世界各地跑步。跑步早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交模式,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因共同的喜好走到了一起。

  小高,25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三学生。明明是个女孩,却被跑群里的人尊称为“管哥”。今年5月,她在微信组织了一个跑群,麾下最高峰时有100多名跑友。相对于广州一些大跑群来说,这个数目算少,不过,规模小也有它的灵活性。

  小高说,大学的跑步气氛不浓,很少人能像她一样,坚持隔三差五早起跑5公里,于是她参加了一个专业跑群,不过,那个群群主很严苛,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跑友们按时跑步、计算里程。“我想要更自由的跑步方式,干脆就自己组建了个跑群。

  自由灵活,是这个跑群建立的初衷。每次约跑,人数不一,身体素质也不同,就相应调整跑步里程。小高还记得第一次组织去大学城跑10公里,自己从没跑过那么远,反而被落到了最后。还好,跑友们都在终点等她,给她打气,跑完大家聚餐和玩乐,“这样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玩得也越来越好了。

  小高的群除了约跑,还组织徒步、爬山、聚餐,活动形式多样,渐渐活跃度高的跑友组成了“朋友圈”。随着小高毕业将近,时间吃紧,她自己一个人还能坚持跑步,群里的活动就组织得较少了。“以后再捡起来咯,圈子在,再约不难嘛。

 

初级跑友——家庭主妇莉莉 用跑步释放家庭压力

 

  34岁的莉莉只能算“入门级”跑友。她跑过300多公里,目前身材整整瘦了10斤,不再像刚生完孩子时,赘肉松垮垮。

  莉莉辞职已经4年多了,专心在家带孩子。她自嘲,长期当家庭主妇没必要打扮,不注意身材,“说不定哪天照镜子,自己都嫌弃自己。”有天晚上散步,她遇到一位大学同学在跑步,身材容貌依然靓丽,瞬间被激起了斗志,一定要改变自己。

  第一次跑步,她给自己定了2公里,结果才跑1公里就喘气得不行。不久后,她被熟人引荐,加入了跑群。莉莉发现,群里不少成员是女性,基本都已婚,对此,她分析认为,已婚女性面临着家庭压力,需要像跑步这样的方式来释放自己。

  “她们会敦促你,约你跑步,所以就坚持了下来。”对于这个圈子,她很珍惜,这让她的交际圈大了,而且更为快乐。

  对于这一点,她的老公王先生都看在眼里:“她越来越有自信了,参加社交活动,当起组织者。”作为支持,他常常带着孩子去现场为妻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