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广州女士号”塞纳河上盼返乡

30.03.2015  16:37

  “华南出口第一船”成塞纳河上中国名片  巴黎海事博物馆更珍藏20余幅旧日广船倩影

  法国巴 黎,是欧洲西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事实上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是来自法国的汉学家沙畹,而在17~18世纪法国掀起“中国热”的过程中, 以希腊海洋女神命名的“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海神号)两次远航中国,  见证了两国通过海上丝路贸易的蓬勃发展。

  当1698年满载货物和传教士的安菲特里特号抵达广州,也带着关乎财富和心灵的某种希望,中国人则认为这艘船是来朝拜皇帝的,坚信它是一艘“法王”的御 船,当时的中文文献都称它为贡船。马若瑟神父在致拉雪兹神父的书简中曾写道:“  外国人从未在该国受到过这种荣誉接待。当然也从未有过外国船会像我们这艘 船到达中国时受到的那种隆重接待。”

  本报记者此次踏上巴黎,这个时尚都市与中国的前世今生,在时空交错中更迭呈现。

  文/本报特派法国记者陈小雁、龙迎春  图/本报特派法国记者海国

  历史回声

  法国军官记录广船倩影

  海事博物馆珍藏两百年

  著名的巴黎海事博物馆就坐落在夏洛宫里面,隔着塞纳河,与艾菲尔铁塔遥遥相望。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穿着古罗马服饰的拿破仑雕塑,象征着其勃勃野心。

  副馆长丹尼斯热情地跟我们介绍法国17、18世纪的航海业,他说,这些体积庞大、设计精良的船只,代表了那个时代法国人想看世界的心态。当时的国王对海洋文化很有兴趣,所以让学者、航海者制造了很多船模。

  得知我们此次来访的目的后,丹尼斯带领我们到二楼图书馆,为我们介绍了该馆珍藏的《宠妃号巡航记》一书。该书是1830年法国海军军官巴里创作的。巴里 于1864年晋升为少将,并被聘请为法国科学院院士,退役后在法国海事博物馆工作。在他百年忌辰前,法国海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埃里克安博士主编出版了《法 舰“宠妃”号环球航海记——古船写实画集》。这部画集收集了“宠妃”号轻型巡航舰在1830年~1832年间访问非、亚、拉美各大洲有关国家时所接触到的 各地舰船舟艇的图像,都是当时在舰上服役的巴里中尉绘制的。全书共有100多幅古船写实水彩画,其中25幅是中国广东沿海的海船与江船,占了1/4的篇 幅,说明当时广东海上舟船的盛况。

  由于当时中国港口比较封闭,所以能流传到外面的资料非常有限,此书因此更显珍贵。和那个时代其他人的 创作不同,帕里斯军官摒弃了同时代人从艺术视角作画的方法,按科学的角度精确地再现中国船只,所画之船的总长、宽、船上雕饰、用途与名字等等,均一一记录 下,成为研究当时造船业及当时社会实况的珍贵资料。从《宠妃号巡航记》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船只样式精美、造型多样。商贸船只在珠江、扬子江络绎不绝,盛 世情景跃然纸上。在与我们的交流中,丹尼斯副馆长对中国古帆船的精美样式及当时中国海上贸易的发达赞赏不已,非常期待此书再版能与中国读者见面。

  昔日意气风发环球航行

  “广州女士号”盼再启程

  漫步在塞纳河边,眼尖的人会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附近发现一艘中国古帆船。再认真看,会发现“广州女士号”这四个楷体汉字,清晰地印在船尾中国式样的“盘龙 云海”图案之中,“仿古帆船,广州造船厂”的铭牌也仍镶嵌在船上。它就是华南出口第一船——广州女士号。广州与巴黎,跨越两洲的城市在这里实现了浪漫的邂 逅。

  “广州女士号”,是一艘由广州造船厂制造的仿古木帆船,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华南地区出口的第一艘船。这艘总长25米、吃水1.6米的 木帆船,在航行上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她用了10年的时间,环球航行了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在44个国家停留过,航程可绕地球一周半。今天,“广州女士 号”被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菲利普改造成一个酒吧,  成为塞纳河上别具一格的“中国符号”。

  船主菲利普是在15年前买下这艘船的, 他在船舱里装饰着不少中国元素,如抢眼的杨氏牌匾。菲利普对航海及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对这艘古帆船也倍感珍惜。他说,一艘船的使命是航行大海,而不是停 靠岸边。“广州女士号”用了10年航行,又用了10年成为塞纳河上的中国名片,他非常希望这艘船未来能重回大海。他说,“广州女士号”再起航,面临着设备 老旧、资金不足和人力不足等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充足的资金,但我们有充足的想法。”他希望这艘船去往各大洲的各大城市展览,白天做中华古帆船的“活博物 馆”,晚上邀请当地乐队进行表演。

  谈到文化交流,菲利普说他自己有三大愿望:一是希望和郑和研究会的人交流;二是希望能在船上和中国的音乐家一起表演;三是希望和中国厨师比拼厨艺。

  曾在“广州女士号”举办婚礼的法国人山悟空说,现在不少法国人对中国还远说不上了解。近年来,中法文化年让更多法国人认识了中国文化,但这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展览走入法国。

  高端对话

  法国巴黎十三区副区长、欧洲首位华人区长陈文雄:

  华人要发声  才能被重视

  陈文雄,这个对国人来说,有点陌生的名字,却是法国华人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法国巴黎十三区副区长,欧洲首位华人区长。他带着为华人权益鼓与呼的使命,进入法国政坛,改写了法国华人从政史。

  法籍华人总数近50万

  记者:不少在外华人对从政不太重视,您为何会选择从政?

  陈文雄:随着法籍华人数量的增长,目前总人口已近50万人,在民主制度成熟的法国,选票是民主的基础,法籍华人群体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巴黎 作为法国华裔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更是如此。巴黎十三区是传统的华人聚居区,法籍华人的选票成为各政党选战中的争夺对象。随着华裔人口的增多,如何搭建各 族群间和谐沟通的桥梁也迫在眉睫。我从商30多年,深感华人的事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投入到当地的政治生活中,推动华人群体正当诉求的声张,助推法籍 华人的事业的更大的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我们商会开始鼓励十三区的有选举权的年轻华人参与到各类政治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党十三区的区长建议我出来作为候选人,参选十三区的副区长选举,在家人、朋友等的支持下,我最后顺利当选。

  记者:从政这么多年,对您感触最大的是什么?

  陈文雄:华人一定要团结。如果选票分散,就没有人看重我们这个群体了。只有选票集中,才能真正有影响力。未来几年,我还希望能联合几个国家希望从政的华 人一起联谊,可以沟通、分享彼此的经验,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相信,无论是法国还是欧洲其他国家,随着华人新生代的努力,政治融入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推广中华文化不遗余力

  记者:作为一个华人政界领袖,您积极推广中华文化,目前主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陈文雄:我主要凭借春节游行、中秋节活动、茶文化周等活动中推广中华文化。推广中华文化,其实不仅是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更多法国人认识中华文化,而且 是能使华人的行为习惯被当地人理解和接受。比如我现在搞的春节游行,其中就有放鞭炮的环节,在不了解放鞭炮的民俗时,放鞭炮被当地法国人看成一种扰民行 为。通过民俗游行让法国人也来玩放鞭炮,在当中得到乐趣,这样逢年过节他们就会接受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会觉得这是噪音扰民。不同族群间文化交流碰撞,互相 包容,促进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中秋节我们在十三区街道上分发中秋月饼,一个小朋友得到月饼,带回家中,全家品尝,虽然是一块小小的月饼,但是却使中国文化 辐射到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现在有更多的普通法国人开始关心中国,希望了解中国。

  记者:如何看待新时期中法两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努力?

  陈文雄:习主席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很有意义。其实,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以茶为例,欧洲关于茶的发音,大概有两种 “”和“”(谐音)这两种发音,这正是中国北方方言及潮汕方言对茶的发音。从欧洲茶的发音,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海上贸易的兴盛。

  新时 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做后盾。每个在外华人也要有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后盾。我自己8岁来到法国,至今看不懂中文,只会说,深感遗憾。 为了不让子孙后代有同样的遭遇,我组建了一家中文学校,在家也坚持让3个孩子说中文,他们一说法语,我就假装听不懂。让人高兴的是,在我的中文学校中,有 一半是当地的法国人。要知道,一个家庭有一个小孩学习中文,会改变整个家庭对中国的态度。

  投资锦囊

  巴黎会展业发达

  有心者可放胆一试

  步入21世纪,法国和中国已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白屿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法之间正在就国际和全球性议题(气候变化,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监管治理,地区危机)展开密集对话。在这些议题上,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白屿淞强调,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卓越发展为两国交往的深化和多样化提供了机会。以葡萄酒为例,法国在中国葡萄酒市场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在能源行业 方面,尤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法国能够为中国带来其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旅游业通过促进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将会成为两国之间相互了解的基本 动力。

  此外,巴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达之地,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不清的展览在这座城市上演。展览已成为巴黎一个很有地位的产业。

  巴黎海事博物馆副馆长丹尼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巴黎人非常期待看到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展览,从而扩展对中国的认知。希望中国有更多文化展览机构与巴黎当地展馆合作,来巴黎办展,这类展览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也很容易得到市场青睐。

  在对法贸易上,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白屿淞认为,中国产品中,最吸引法国人的是电子产品、家具和纺织品,中国企业可以在这几个领域到法国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