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广州空气质量全国中等偏上

19.03.2015  14:05

  “广州科普大讲坛”2015年第一讲:

  2011年至今,老百姓开始关注雾霾的几年里,我们对雾霾的认识和治理路径是否日渐清晰?治霾尚需多长时间?

  近日,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有“环保斗士”之称的马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面对雾霾,必须识别污染源,制定优先治理的次序,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撒胡椒粉似的分散力量,否则治霾的道路会变得更加漫长。治霾头10年是关键期,有望呈现跳水式、断崖式的减排,治理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专家

  简介

  钟流举

  教授级高工,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大气环境保护首席专家。

  范绍佳

  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燕君

  市环境监测中心副站长,总工程师。

  叶代启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日报讯  (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康石伟、林智斌)昨日下午,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2015年第一讲在市科协开讲。

  论坛邀请到广东省大气环境保护首席专家钟流举,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研究所所长范绍佳,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副站长曾燕君,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等专家就“广州大气污染防治”问题进行演讲及讨论。

  本次论坛透露,在广州12个行政区中,荔湾、花都、白云和海珠区的PM2.5年平均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南沙相对较好。

  工业源对PM2.5“贡献”最大

  灰霾从哪里来?烟囱排放的废气,餐饮业的油烟,汽车尾气,农民烧的垃圾等,都可能是霾的来源。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副站长曾燕君透露,监测中心与暨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广州市选取了若干个采样点,明确了广州地区PM2.5的浓度分布,以及PM2.5的主要来源及贡献率。“目前研究成果还未正式对外公布,但已通过环保部组织的验收。

  “根据研究结果,广州PM2.5的化学组成是这样的:排在第一的是有机质,占41.3%,  在有机质中,又检出了170多种有机化合物。排名第二的是硫酸根离子,占比是18.8%;接下来还有硝酸盐、铵盐、元素碳及各种金属离子。”

  “在PM2.5的贡献率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工业源,占32.1%,包括燃煤(占20.6%)和工业工艺源(直接排放的粉尘,占11.5%)两部分。排名第二的是移动源,这一块主要包括我们的汽车、飞机、轮船,还有一些农用机械,占比是21.7%。接下来是扬尘,占比是10%,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工地扬尘等。下面还有生活面源(占8%)、农业面源等。

  空气质量正持续好转

  曾燕君指出,从近10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看,广州的空气质量正在持续好转。其中2014年广州PM2.5的年均值是49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7.5%。“从全国的情况看,广州的空气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广州PM2.5的年均浓度在国家5个中心城市中是最低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广州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只比肇庆好一点,说明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

  曾燕君透露,2014年广州31个测点,PM2.5的浓度全部超过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12区中,荔湾、花都、白云和海珠区,浓度相对要高一些,这几个区的PM2.5年平均浓度都高于全市均值,而南沙区PM2.5的浓度相对较低。

  钟流举认为,从数据看,就空气质量而言,广州尚未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广州的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第24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采取的标准比较宽松(与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标准差不多,与美国12微克/立方米的标准有一定差距),说明广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保斗士”马军接受本报专访

  治霾头十年最关键

  广州日报: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马军:现在的空气污染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根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多数重点城市都不能达标,比如去年74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只有大概八九个能达标,其余都没有达标。包括一些非重点的城市,甚至县级市的污染更严重,这意味着其实有数以亿计的人口暴露在不健康的空气中。

  治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广州日报:目前,大多数地区已经建成重点污染源实时数据自动监测平台。这一工作将对治污起多大作用?

  马军:污染源信息的实时公开,解决了环境保护中长期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深层次问题在于,地方政府把GDP增长放在环保之前,环保部门受到地方的干预比较严重。国际上一般通过环境诉讼解决这个问题,把环保部门告上法庭强力推动执法,但在中国这么做很困难,因此尤其需要社会的监督。而公众必须知情才能够参与,如果每个小时数据都能公开,谁不认真执法谁就会被问责,其风险也会加大,所以这是非常战略性的一步。

  广州日报:过去10余年中,雾霾天中所包含的污染成分越来越复杂,治污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马军:大量的燃煤,能源的消耗,工业废气的排放,使得雾霾的成分进一步复杂化。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就必须识别这些污染源,制定优先治理的次序,如果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撒胡椒粉似的分散力量,治霾道路会变得更加漫长。

  广州日报:有专家说,目前应对雾霾的最好办法是管理,您怎么看?

  马军:雾霾的治理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它也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2011年我们提出“蓝天路线图”,指出找回蓝天需要一个次序,第一步是监测和发布,第二步是预警和应急,第三步是识别污染源,第四步是有优先次序地进行重点减排。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治霾的时间并不会像有些专家所说的20年、30年甚至50年那么漫长,现在优先的目标是要消除重度污染,这个目标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从世界各国的治霾经验看,往往是第一个10年会呈现跳水式、断崖式的减排,第一个10年的改善速度是最快的,如果我们识别并优先解决主要问题,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污染企业还搬得不够远

  广州日报: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来讲,高污染企业已搬走,剩下重点要做的是什么?

  马军: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完全一致,但大的趋势是向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迁移污染源。北京虽然做得最早,但是有经验也有教训,教训就是,我们虽然搬走了重污染企业,但是搬得不够远,还是在一个大气域内,高架污染源可以随着空气流动输送过来。所以在搬迁污染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必须清洁地转移。

  摊大饼式的扩张是

  城市污染原因之一

  广州日报:除了加强机动车管理,北京也提出了要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对于此举您认为能否起作用?

  马军:城市污染的原因之一是摊大饼式的扩张,一直以来,北京在任何时候都有数以千计的工地在同时开工,可以想见建筑扬尘、车辆尾气是多么巨大的污染源,包括水资源也是难以承受的。提出疏解分散非核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集所有中心于一身,要解决城市承载力的矛盾。

  发展和保护的平衡是全球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老百姓已形成社会共识:如果发展的代价是健康、安全,甚至生命,发展的意义何在?

  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很多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之上,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我们有全球2/3的钢铁产能,六成以上的水泥产能,一半以上的化纤产能,已经消耗世界一半的煤炭,后果是我们自己无法承受的。在这个阶段我们恰恰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发展速度开始遭遇瓶颈。实际上,环境保护可以起到协助和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环保也可以是一把尺度,协助我们去度量谁到底应该出局,谁应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我们的环保产业将会是巨大的产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也提到,我们的环境投资额度将会是万亿级别的,未来数年要达到十万亿。

  文/广州日报记者谢绮珊、曹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