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珠三角供销社“变形记”
16.08.2014 15:38
本文来源: 供销合作联社
日前,国家领导人在中华全国供销社成立6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要求供销社“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使得供销社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供销社以前主要为“三农”服务,而经济富裕的珠三角地区,农业早已不是主流产业,深圳甚至已经没有农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很少。随着农业的淡出,珠三角的供销社数量也大为减少。但是,部分供销社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转型经营起超市、物业及其他产业,上演了一幕幕变形记。
艰难改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员大量下岗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几乎全由供销社供给。在供销社工作稳定、工资高,相当于捧上了“金饭碗”。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计划和票证逐渐退出经济领域,供销社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相继实施了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农资的专营权,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更加暴露。
上世纪80年代起,各地陆续启动了供销社的改制、重组。改革犹如大浪淘沙,一部分供销社退出历史舞台,大量社员下岗、内退。
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3年,全国供销社销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在这期间,供销社580万职工中,下岗和内退的接近一半,经营网点减少过半。尤其是1999年的“股金风波”(社员挤兑)后,许多县级和基层供销社破产解散,形成许多只是挂牌的壳供销社,供销社的声誉和生存受到极大影响。
在这一波改革浪潮中,深圳、佛山、中山的数据都显示供销社数量、人员极速缩减。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供销社数量越少。深圳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类供销社系统迅速瓦解和重组,目前只有两个区级供销社系统。
上世纪80年代,佛山供销社发展得如火如荼。1992年佛山供销社试点改制前,五区每个镇都有供销社,总量达到50多家,现在只有20家,总数减少了一半以上。在佛山GDP最高的顺德区,记者了解到除了乐从供销集团外,已经几乎没有集体制的供销社了,大多进行了转制。有知情人士表示,顺德区供销社的改制算是比较彻底的,工人买断、资产变卖。“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由私人承包做起了超市。”
1990年以后,中山市供销系统进入严重亏损期。改制后,中山供销社员工从改革开放前的1万余人到现在全市只有200人左右。其中一些基层供销社甚至只有1个人。
成功转型:
通过“农超对接”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经历过改制、重组后,供销社要活下来并不容易。在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新经济背景下,这些供销社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一些供销社通过延伸、拓展经营领域,发展壮大。比如中山古镇、小榄、张家边等几个供销社,物业管理和经营做得有声有色;东莞供销合作联社除涉足餐饮旅业、经销代理外,还参与典当拍卖;佛山顺德乐从供销社改制后,成为全员持股的大型商贸集团,经营领域涉及超市、旅游酒店、房地产等,去年销售额94亿元,在珠三角供销系统中首屈一指。
珠三角大部分供销社,仍致力于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寻找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通过农超对接、平价商店,日用品配送等方式,既为农产品销售解决出路,也为城市市民提供“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服务平台,实现成功转型。
在广州,小鲜驿站卖的菜又干净又便宜,街坊都愿意去帮衬。小鲜驿站就是广州市供销社系统旗下的社区超市,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使其从产地直接进入零售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新鲜、实惠的农副产品。这种“农超对接”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减少了流通环节、稳定了市场价格、优化了消费环境,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消费者三方的共赢。
早期供销社大多建有配送渠道,江门供销系统利用这一渠道,为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配送。江门台山市广海新供销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目前已有860多个配送网店。2010年成立的“江门新供销”,采用现代连锁商贸的发展模式,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在五邑地区共建有53家平价店。江门将平价店设在农贸市场附近,依托直接供货、配送物资的便利,降低成本,商品价格与一般超市要便宜5%-10%。虽然总体来看,目前是社会效益好于经济效益,但在引导市场农产品价格平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销社特写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珠三角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供销社。如今,它们有的在苦苦“坚持传统”,有的转型成为现代化商贸集团。
深圳宝安公明供销社:数十年“专注”农具 现只能勉强维持
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高端时尚的天虹商场向北800米,时间在一家低矮昏暗的小店里退回了几十年。在这家“公明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里,仍供应着传统田地耕作每一步骤所需的各类药肥器具。
“大部分东西都和当年一样。”生意不好的时候,36岁的店主鲁先生总会想起父亲当年承包下这家“小店”时的情景。上世纪60年代,这家“供销社”出现在当时公明地区最繁华的地段;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公明供销社做职员的父亲和朋友将其承包下来,主营农具;2005年父亲退休后,鲁先生决定接续父亲的“事业”。
经济上独立结算,但管理上纳入上级供销系统,经营10多年至今,生意一天天冷清,“遍地的厂房代替了以前的耕地和果场,农村都没了,谁要农具呢?有时一周也卖不出啥。”鲁先生感慨。
伴随收入一年年下降的是店面租金的高涨,“几乎以每年近20%的速度上涨,再这样下去,真不知道过几年是否坚持得下去。”鲁先生坦诚,这家小店是自己家庭唯一的生活收入来源,目前的情况只能说“勉强维持”,每次去进货只敢拿两三件,担心卖不出去。
佛山顺德乐从供销社:昔日负债供销社 今日多元化集团
顺德乐从供销社,是全国基层供销社的一面旗帜。佛山市民熟悉的广东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珠江桥牌双蒸米酒、西江酒厂、佛山市最大的本土连锁超市顺客隆、顺德中旅社、乐从乐添房产等品牌和企业,都是乐从供销集团旗下资产。去年,供销社经营总额达到94亿元,税利总额2.31亿元,资产总值42亿元,纳税超过3千万,占据佛山市供销系统经营总额的大半。
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威水供销社,当初竟是一家“负债社”,在1978年前曾负债累累。1984年,在新任主任劳松盛的带领下,才逐步走出低迷。
1994年,劳松盛抓住乐从被列入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示范镇先机,主动请缨,乐从供销社成为乐从第一家试点企业。
如今,乐从供销社实现了多种经营,从养殖屠宰到工具一应俱全,而且还形成商业、农业、工业、房产物管业、旅游酒店业、投资担保于一体的格局,并且各行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旗下就有水产公司、食品屠宰场、连锁超市、印刷厂、房产物业、旅游酒店业等多个子公司,完全就是一家集团化企业了。”佛山供销总社办公室主任何志强说。
供销社记忆
80后、90后大多对供销社没有什么记忆,但在更早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中,供销社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这回忆,经过时光酝酿愈发纯美。
供销社职工工作稳定,工资待遇高,在婚恋方面也有优势,提亲的人踏破门槛也不是怪事。江门56岁的杨太太告诉记者:“那时,妈妈就是看中我丈夫在供销社工作,才让我嫁给他的。”
麦先生在深圳公明经营一家小店,也挂牌“供销社”,但和现实的供销系统没有关系。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麦先生认为“供销社代表了信誉”。
在他的店里,还有一些黑纱镶边的斗笠,“这是下田防晒的,据说有上百年历史了,比现在很多帽子好多了”。店里最能挑动麦先生回忆的当属“盒篮”,一对色彩鲜艳、用竹编制的篮子,盖子被精致地编出一个大“囍”字。这种乡下娶亲装礼品与食物的篮子,在麦先生童年回忆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娶亲热闹,小孩子都喜欢去,这种篮子在当时很常见,现在仍有销路。”麦先生说。
数据
深圳:只有宝安区供销社和龙岗区供销社两家区供销社系统,相当于其他地域的“县级供销社”,其直接受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领导,同时接受各区政府管理。
东莞:供销合作联社有直属公司5家,基层社30个,联营合作企业2个,归口专职企业12家。
佛山:目前有供销社20家。
中山:供销合作联社共有下属24个基层供销社、4家直属公司。
江门:据江门市供销合作联社办公室副主任张广郁介绍,目前江门在新会区及四市共有市(区)一级的供销社5家,基层供销社有80余家。
来自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的资料显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由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供销合作社组成,现有地级以上市供销合作社20个、县(市、区)级供销合作社101个,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1107个,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所属法人企业891家,营业网点34237个,拥有资产总额293.2亿元,从业人员8.6万人。
本文来源: 供销合作联社
16.08.2014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