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首个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昨日成立
“白云山”投2亿元支持旗下名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开拓
广州日报讯 (记者涂端玉)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引发资本市场乃至全球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关注。昨日,广东中医药发展座谈会举行,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代表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言献策。
与此同时,“广药白云山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昨日成立。据白云山公告显示,该基金总额为2亿元,用于“十三五”期间专项支持旗下名优中药产品境外注册、国际市场开拓等,为我国首个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
继续提升可出更多“青蒿素”
昨日,广药白云山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局、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共同举办的广东中医药发展座谈会在神农草堂青蒿呦呦馆举行。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陪同屠呦呦到瑞典参与了诺贝尔奖周活动。他表示,没想到第一个获得科学奖的第一人就是中医药人才,非常令人激动,且屠呦呦获奖进一步推动了该院跟罗林斯卡学院的合作。“他们邀请我们明年3月回访,在具体合作项目上研讨,主要是中医药应用,怎么减少抗菌素的使用,对全世界都有示范意义。”
谈到青蒿素科研历程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表示:“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二十几位老人写了一本书叫做《青蒿素类抗疟药》,第一章就是讲各种抗疟的历史。”他表示,中医药必须跟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相结合,不管是复方还是单药。如果把它继续提升、跟现代医学结合,就可以出更多的青蒿素,比如说抗肿瘤的青蒿素、抗病毒或者抗心血管病的青蒿素都会出现。
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应认真总结借鉴广东抗疟团队在科摩罗开展快速清除疟疾工作的成功经验,并抓住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这个关键,同时要牵紧“标准化”这个牛鼻子。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要继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思维,但在手段、方法上有所创新,要用现代技术、文明成果来发展、提高中医药。
中医药国际化迎最佳机遇
随着屠呦呦效应和中医药立法的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正迎来最佳的发展机遇。为此,广药白云山投入人民币2亿元专门设立 “广药白云山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用于在“十三五”期间专项支持旗下名优中药产品的境外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化合作等,加快广药白云山中药产品国际化进程。据悉,这是我国首个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基金。
广东高校药企正在联手抢滩现代中药研究。就在本月,广药集团与暨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暨南大学白云山中一现代中药研究院揭牌。
据悉,研究院首期项目为“安宫牛黄丸防治中风的药效学评价及机理研究”,未来双方将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建设、产业联合、资本运营、医药物流等方面展开合作。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屠呦呦教授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关键在于她从事的青蒿素研发成功挽救了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贡献。10年前其提出中药“四化”战略,即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中药科普化和中药大众化。“其中‘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药宝库,屠呦呦教授提取出青蒿素就是中药现代化的例证;‘国际化’即中药走向世界;‘科普化’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而‘大众化’即是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等作用,能够让更广泛的人群使用中医药。”
不少广州“出品”全国领衔
记者了解得知,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不少广州“出品”的中医药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白云山旗下陈李济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老字号之一,创建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悉,其龙头产品——壮腰健肾丸遍销全国,并以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国内所有同名产品。
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还有白云山板蓝根颗粒。两千多年来,板蓝根被广泛用于防治感冒和流感,是目前中医治疗感冒运用最多、也是最久的中药。
白云山旗下潘高寿则主动开拓市场,重新定位自身为“治咳专家”,且于2013年率先与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启动“防治PM2.5伤害”科学研究项目,开中医药领域对PM2.5危害的防护与治疗课题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