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指广州水患全球最严重 水务局否认:脱离实际

15.07.2014  10:57
近日暴雨,天河区员村二横路员村新村段积水严重,一名阿伯正趟水过马路。 南都资料图

  南都讯 近日,广州市水务局发布了《广州2013年度水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反驳国外刊物“广州是全球沿海水患最严重城市”的说法,并用详细数据展示了广州水资源的“家底”。     

   外刊结论曾遭广州专家反驳

  2013年8月,英国《自然-气候变化》刊载了由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撰写的个人署名文章,称广州2005年一直到2050年,其洪灾损失、防洪风险均居全球第一,《参考消息》等国内报刊相继转载。

  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2013年第三期上,是世银经合组织经济学家海利贾特等四人撰写的研究报告《未来主要沿海城市水灾损失》,它对全球136个人口超过100万的沿海大城市进行水灾风险排名,从两个方面来评估,一个是财产的年平均损失,一个是财产损失占G  D  P的百分比,结论是广州排第一。

  记者了解到,最早对这个结论表示反驳的是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平日,他指出,报告中有好几处专业上的“硬伤”,而且主要根据自然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外在条件来评估水灾风险,没有看到城市为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所建工程的成效,评估依据不够全面、脱离实际,“广州水灾风险是很大,但绝非全球最高,实事求是地认证广州水灾风险是当前急需”。

  2013年9月,市水务局组织李平日等专家召开“广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研讨会”,并最终在今年7月11日发布了《广州2013年度水务白皮书》。

   防洪减灾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这份《白皮书》称,上述文章是不实报道,过分夸大广州的洪灾损失及防洪风险,引发了公众的担忧,给广州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

  《白皮书》没有针对文章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专门的反驳,而是系统介绍了广州防洪减灾能力的现状,认为,虽然洪涝灾害风险依然存在,但现有的防洪减灾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

  较高标准的江海堤围,是广州防洪的首道屏障。广州市境内现有江海堤围三百多宗,其中外江堤防共计长约1228.762公里,达到或高于20年一遇标准的占94.85%。

  其中,广州珠江堤防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外海堤防按50年至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设防;流经广州市境内的流溪河堤防太平场桥上游堤围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太平场桥下游堤围按10  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市区河涌按20年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治。

   风险依然存在

  《白皮书》指出,从历史来看,广州的防洪减灾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过去10多年来,广州洪灾频发,不仅主要江河洪水量级大(1994年、2005年西江发生过超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暴雨引发的内涝和山洪也时常发生,以2010年为最,另外,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和强降雨也带来考验,如近年来的“风神”、“黑格比”、“巨爵”,带来了风暴潮与当日高潮位的叠加。

  《白皮书》认为,广州较好地抵御了历次重大洪涝灾害,比如,其中的“2005.6”特大洪水,虽然超过了1915年洪水历史纪录,但基本没有对广州市造成较大影响,无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城市运行正常。

  尽管如此,洪涝灾害风险依然存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地面不断下沉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和变化,极端天气也变化莫测,加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环境如城市绿地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土地硬底化后,原有的调蓄功能不断衰退,导致洪涝灾害风险不断增加。

  目前广州的防洪体系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新规划城区和中小河防洪能力还需提高,排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现有防洪排涝设计标准偏低,部分排涝工程设备老化严重,水闸、泵站存在安全隐患多,等等。

   问题

   24个水浸点有“结构性缺陷

  自2009年之后,广州在《白皮书》中公布了去年的44个水浸点名单,分析了内涝易发的原因,并承认“存在24处结构性缺陷的易涝点”。

   去年有44个易涝点

  2013年,广州市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

  2013年,因局部特大暴雨造成两次较大的内涝事件为:一是在2013年4月20日晚,广园快速路黄村立交段因受上支涌顶托影响,造成约300米路段出现严重涝情,积水最深达70-80厘米,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在2013年6月13日,受新市涌顶托,机场路沿线排水不畅,造成机场路新市墟路段双方向出现积水,最深达60厘米。

   比5年前减少184处

  44个水浸点,这个数目比2009年公布的228处水浸点,少了184处。《白皮书》称,2008年以来,已完成了300多个水浸点改造。

  据介绍,今年,水务部门将加快推进2011-2013年间列入水务局部门预算的79项排水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暨南大学片区、华贵路周边等38项,21项正在施工,20项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此外,还将制定《2014年防暴雨内涝应急抢险布防方案》,并对内涝点及重点区域安排排水设施监督检查。

   原因

   人力敌不过老天爷?

  内涝多发是什么原因?《白皮书》分析,有暴雨频发、现有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维护难度大几个原因。

   1暴雨频发

  2013年广州雨情范围广、雨量大、预警多。据气象台统计,去年广州平均降雨量约为1953.7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年总降雨量偏多;2013年开汛偏早,前汛期受暖湿西南急流、切变线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大部分时间以降水天气为主,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

  据统计,汛期内广州出现多起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市气象台共发布暴雨黄色预警34次,暴雨橙色预警4次,短时突发天气预警若干次。后汛期较严重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共11个。

  其中,受“温比亚”、“飞燕”、“尤特”、“潭美”残余环流及强季风云系共同影响,广州市中心城区7-9月普降大到暴雨,强热带气旋往往给广州带来强降雨。

   2排水系统不完善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伴随城市而生,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排水管网,河涌变成暗渠,并且城市硬底化导致雨水下渗和调蓄能力持续下降,城市排涝设施的功能被弱化。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滞后和土地资源紧缺,大部分排水管道的设计排水能力偏低,实施河道拓宽达标工程难度大,原有自排系统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3管理维护难度大

  市内有8007  .48公里排水管渠需要维修养护工作,由于经费投入太大,部分排水主管部门无力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检查养护质量。

  大管径管道及渠箱清疏在目前仍存在技术难题,同时,广州市仍存在24处结构性缺陷的易涝点,严重影响排水能力。

  各排水主管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属地范围内部分排水设施权属不清,无人管养等问题。

  部分排水设施穿越其他权属单位区域,排水协调难度大。如天河区部分管渠穿越铁路线,在广深铁路围蔽范围内无法清疏,导致广园东路排水不畅,汛期容易引发内涝。

  南都记者 李文 实习生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