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水才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委员: 这是相关部门怠工表现

09.09.2016  22:11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实习记者谢嘉怡、彭文秀报道:据了解,截至8月31日,《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51条河涌治理工程已全部开工,开工率为100%,工程总体完成率为66%。其中广佛跨界16条河涌治理工程总体完成率为63.2%。方案提出,2016年底主要目标是广佛16条跨界河涌治理工程基本完工。而据市治水办负责人介绍,工程的完工仅是治水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少网友质疑如果依照广州某阶段治水“走一步退两步”的做法,“万里长征”何时才走到头?对此,有政协委员表示这是相关部门“不作为”和“怠工”的表现。

 

广州治水之路,监督都去了哪?

广州治水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而广州治水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相关部门在通报治水的阶段性进展时,常会强调治水的难度、任务的艰巨。因而,有不少网友质疑,这些阻碍因素在制定工程时难道没有考虑到吗?而今以任务艰巨或以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说法笼而统之,结果就是公众无从监督治水效果。那么,如何把公众监督落到实处?

对此,金羊网金羊民声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他认为,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相关部门“不作为”和“怠工”的因素。韩志鹏告诉记者,近日他曾去过原定于今年完工的石井河,但到现场时却发现,施工现场一片狼藉,并没有人在施工。韩志鹏指出,治水工作的责任一定要落实到人,才能出实效,让公众有所监督。

广州市人大代表刘莲香则提到了监督的两个层面。一是在自我监督方面,广州市治水办近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态度与工作方式。而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治水和问责力度的加大,例如河长制的推行、查源头分批治理等。但从短期效果来讲,治水的成果并不明显。二是在公众监督方面,首先要明确问责制度,公众才可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她鼓励市民关注河涌水质,对乱排、偷排现象及时投诉和举报。此外,学校与家长要教育小孩子珍惜爱护水资源,从小培养小孩子的环保意识。

治水定下的目标,结果是说得多做得少?

据此前报道,广州定下了一个治水目标:到2016年年底前,广佛跨界区域16条河涌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其余35条河涌消除黑臭水体。这个目标是否能如期实现、如不能该如何追责成了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对此,刘莲香直言:“按目前的治理状况来看,要100%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而韩志鹏也持不乐观的态度:“这种话听得是多,落实起来的则少之又少。”韩志鹏指出,跨界区域的河涌治理并不是广州单方面就能解决的,“自扫门前雪”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和上游的佛山联动。兄弟城市同步治水,才能从源头解决跨界河涌的治理。

距离工程完成的预期时间越来越近,如未能完成任务理应追责。而“河长问责制”细则至今尚未出台,甚至还有部分“河长”的职务发生了变动,那么当时签的责任状,现在是否认账呢?对此,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当初设立河长制的想法很好,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目前再去追究河长的责任已经没什么用处。彭澎建议,可以对每条河涌指定一个治水专员,设立奖罚机制,治得好升官,治不好问责。

一涌一档案”可落实,但需民间监督

早前曾有声音呼吁 , 广州治水应该“一涌一档案”,甚至“一涌一账本”,韩志鹏对此表示赞同。韩志鹏强调,要详细记录每一条河涌的治理,首先要落实河长问责制。光有河长没有用,没考核办法无从问责。河长最清楚哪些河涌有污染、要如何治理,是最能有所作为的人。然而没有问责制度,既不能给到河长压力,也不能提高河长的积极性,到头来连责任也无从追究,结果是“忽悠了老百姓,又拍拍屁股走人”。

彭澎也赞同“一涌一档案”、“一涌一账本”的做法。他解释道,如果这提议能够落实下来对于治水是有益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专业机构和民间的参与,通过民间力量来监督排污情况,通过研究机构对水质进行检测跟踪。专业机构、民间、政府应该要三方联手,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不能官方一手遮天。

那么,如何促进该呼声落地?刘莲香告诉记者,要跟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明确划分河涌的规管部门。做到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责任分得越细,出来的效果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