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目前还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不足10间

18.01.2016  23:06

很多初来羊城乍到的新广州人都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你觉得最能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是什么?”老广往往回答是西关大屋。这类分布于荔湾西关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可以说是广州传统文化最真实写照。

但如今,想在广州找间像样的西关大屋已经非常困难。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成员罗小迅花了四年的时间寻觅西关大屋,却发现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亡。近日,本报记者跟着他以及众多文保人士到处找寻西关大屋的身影,结果能找到的也就只有那么几间。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1.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16号

宝华路陈添记斜对面的十六铺东四巷藏着一间古老的西关大屋。这座西关大屋并不普通,因为它曾经的主人是一代澳门“赌王”傅老榕。相传,解放前傅老榕曾在此地居住,解放后该大宅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位宿舍,上世纪90年代,居住者陆续迁出,老房就此荒废。

这一荒就是二十多年。前几年记者也曾经进去过,里面高三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外带200平方米花园,除了传统西关大屋应有的上好青砖石脚、趟栊门、雕花玻璃、门脚、板门等标配元素外,内屋里还加入了罗马柱等西方元素。

不过记者近日最近跟着罗小迅来到这里的时候,正门和侧门已经被封死,放满了垃圾箱,里面早已长满参天大树,到处断壁残垣。陈家祠副馆长李继光曾经告诉记者,要把这西关大屋完全修复至少得花上千万,但作为业主方的人行广州分行在维修资金方面貌似一直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所以老屋修缮只能一直搁置。

2.鸿昌大街22号

这可能是目前为数不多最能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坐北向南,层高两楼,趟栊半开,占地面积约200多平米,建筑面积有300多平米。从表面上还能稍微看得出“三边过”的布局(“三边过”是“三开间”的俗称,西关大屋传统布局,正间为主体,两侧为“书偏”,有的西关大屋甚至能到达“五边过”和“七边过”的阵势,不过在广州肯定是看不到了。)

但坦白说,它也只是外表像西关大屋而已。早在1999年时,鸿昌大街22号就被列入了市级文保单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家私人幼儿园,留在这里居住的租户也只剩三四户。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曾经在现场勘查过,他感慨,从外表看虽然还有点西关大屋的形状,但实际上里面的内构早已被改得千差万别。

3.宝华正中约40、42号

即便有着青砖石脚,宝华正中约40、42号严格来说不太算传统的西关大屋,它更像是西关大屋与西式小洋楼结合的作品。因为可以轻易看到自西方新艺术运动中的铁艺造型的防盗铁枝外窗、彩色玻璃槛窗。一同考察的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会长杨华辉跟晓蛮说,加入西式元素是后期西关大屋的特征。

资料显示,这间西关大屋始建于清末民初,由当时六二三路的米粮大商张荫援所建。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宽23.37米,总进深27.4米,占地面积为640.3平方米。 

这里的内部构造要比鸿昌大街22号保存得较为完整,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开间建筑。不过汤国华也曾经坦言:“这间民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严格来说算是西关大屋的延伸。” 

4.十五甫正街15、17号

虽然它早已被纳入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已经不能太算西关大屋,二楼以上有明显的加建,原来的趟栊门也变成了铝合金防盗门。但现场的文保人士相信,它从前应该曾经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西关大屋。除了它面积够大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西关民居旁边还保留了青云巷。

青云巷是什么?以前的西关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在城市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旁边还保留着青云巷的西关大屋或者说西关民居确实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