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工:活跃于羊城基层社区 演绎着“平凡的故事”
■广州社工行业发展十年,已形成广州模式。图为2012年3月4日,在海珠区江南中街的长者生活馆内,社工自己动手制作忆苦思甜餐。 CFP供图
在社工活跃的羊城基层社区,读写障碍儿童等困难群体讲述“平凡的故事”
“社工?是做什么的?”今天是国际社工日,广州市于昨天启动社工宣传周活动。可是问起广州各社区中的街坊,有不少人还是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社工就在我们身边。新快报记者昨日走访这一群体,发现他们活跃在基层第一线。他们帮助读写障碍儿童小明(化名),使小明的语文成绩从18分提升至41分;他们帮助高位截瘫残疾人阿强,现在阿强的画作中笑脸绽放;他们帮助在广州流浪超过30年的老人文伯,文伯现已回乡享受家人照顾……
■新快报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印锐
●故事1
经过训练 8岁儿童开始识字了
小明(化名)今年上小学二年级,身材矮小。第一眼见到他,大家会认为他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他不敢看人,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为学业成绩差,他有些自卑。最令人头疼的是,小明连最简单的字都基本上不认识,每天晚上妈妈教作业教到10时多,可就是教不会。妈妈气急了,就拿衣架打,打完后又心疼,抱着儿子失声痛哭。小明的爸爸如此评价儿子:“这孩子一点自尊心没有,跟他说干脆别去学校了,他竟然好开心;给他请了家教,可拼音都不过关,考试全班倒数第一,上学期语文才考了18分……”
小明的父母并不知道,小明其实是在读写方面存在障碍。一个8岁的孩子,因为读写障碍而学习成绩跟不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小明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家庭中没有得到爸妈的理解和支持,反而经常受到打骂与批评,内心的苦闷无法表达。长期的压抑,让小明的内心越来越扭曲。
对于小明,班主任老师也十分无奈,最终求助于社工。社工在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专门为他提供了个别训练服务。在不断接触中,社工找到了小明学习差的原因。除了读写障碍导致他读写能力低以外,父母的粗暴态度也导致孩子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跟小明一起玩积木,帮助他通过游戏学习文字,还用赞赏的眼神鼓励他,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社工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
刚开始,小明写一个字需要几分钟,然后再写另一个字,慢慢地,小明能够连续地认字、写字了。直到有一天,小明对社工说:“姐姐,今天好像我没有休息。”社工马上意识到,小明已经可以完全投入训练当中,对文字不再拒绝与害怕。
在学校的语言考试中,小明的成绩从18分上升到41分,虽然仍是全班最差,但已经让家长和老师看到了希望。小明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大受鼓舞,也开始有了自信。当一位家长问小明考了多少分时,他自豪地回答:“我以前考18分,现在考了41分!”
●故事2
截瘫青年 画作中终于绽放笑脸
阿强(化名)今年19岁,年幼时因病接受高位截瘫手术,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不久前阿强感到不适,医生诊断因组织长期受压而引发严重褥疮。由于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父母考虑保守治疗,阿强担忧病情危及生命。
在一次外展时,社工发现并且介入阿强的个案。
首次见面时,社工发现,阿强与父母、读小学的三弟住在不足16平方米的单间内,房内光线阴暗、杂物很多、散发异味。阿强父母均在船厂工作,收入不高,在老家的二弟已辍学打工补贴家用。面谈中,社工发现阿强有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欲望,但碍于行动不便、不识字,他只能经常独自在家,自卑,也不敢开展社交。
慢慢地,社工与阿强一家建立起信任关系,社工选择阿强感兴趣的绘画作为治疗辅导手段。社工鼓励阿强作画,和他一起倾听内心想法,逐步为他输入正能量,使他不再矛盾、不安。社工还协助阿强向街道社会事务科“扶贫助残”项目申请最高额5000元的资金,还从街道残联处申请到米、油等一批慰问物资,同时发起募捐,缓解阿强的经济困难。
不仅阿强,阿强的家人也需要辅导。于是,社工与阿强家人沟通,教他们褥疮护理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更多地关心阿强,及时给予精神鼓励。
此外,社工还积极链接资源,联系高校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教阿强使用手机上的QQ社交软件。起初阿强觉得很难,经社工和志愿者鼓励,他已学会使用QQ的语音发送和语音通话功能,社会交际意愿明显增强。社工还邀请阿强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提升技能,同时逐步接触小范围群体。
终于,阿强愿意走出家门,经常到家综参加活动,他的画作中也逐渐出现笑脸等正能量元素。
●故事3
六旬阿伯 流浪逾卅载终于回家
文伯(化名)今年68岁,在广州流浪超过30年。他育有一子一女,早年离异后,前妻带着儿子改嫁,女儿随他生活,但后来女儿嫁到外地。文伯的腿曾经受伤,加上长期露宿、经常饮酒,他患上腿疾,严重时不能行走,靠捡拾废品以及靠两个侄子接济生活。因不愿给子女和其他亲人添麻烦,他选择长期离家流浪。
社工在外展接触到文伯时,看到他又黑又瘦,衣服单薄,卫生情况不理想。社工关心文伯的健康,劝他少喝酒,由于当时天气湿冷,文伯的风湿病发作难以走动,社工就给他带来衣物和食物,还联系救助队送文伯到救助站避寒以及治疗。
其实,文伯也有家人,却有家归不得。社工了解到,文伯以前在大哥家吃饭时,大嫂经常奚落他,还打他,他担心哥哥为难,影响夫妻关系,于是离开大哥的家。他的哥哥提出由侄子接济他,也被他拒绝。对此,社工鼓励文伯主动与大哥沟通,在吃饭的过程中聊天,谈及自己多年露宿在外的生活,兄弟之间终于解开多年的心结。
考虑到年纪大了,病痛又多,在社工协助下,文伯开始规划晚年生活,最终他决定返乡。在社工陪同下,他到附近派出所查询身份证信息,却被告知由于多年没有回家,其户口已被注销,文伯顿时不知所措。此时社工安抚文伯的焦虑情绪,通过广州市救助站市区分站,协助他拿到当天回家的车票,陪伴文伯前往车站,送他上车。
文伯返乡后,社工对他进行了10多次电话回访,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并建议他由家人陪伴到村委会及派出所了解户口补办程序。后来,社工到文伯家乡及所在社区进行实地回访,发现文伯现由女儿照顾,与哥嫂、邻里相处融洽,与亲人联系增多,生活状态有较大改善。社工还从村委会干部处了解到,待文伯的身份证补办下来,村委会将协助他申请五保户、残疾证等,届时他可每月领到生活补贴。
社工行业发展十年 铸就广州模式
今年3月21日是第11个国际社工日。3月20日上午,“2017年广州市社工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海珠湖公园北门广场举行。主办方回顾了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行业十年发展历程,举办了首届广州社工行业十佳评选表彰、社区基金会启动倡议、《社工故事》开播仪式等多项活动。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年的探索发展,广州社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广州模式”。目前,全市社工机构共有417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88个,专项服务项目15个,持证社工达13755人。
随着社工机构与人数的增多,社工服务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如今,社工服务从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向社区矫正、精神卫生、禁毒、青少年服务等领域拓展,从少数人群享有向广大居民共享覆盖,年服务居民群众约29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