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稳步推进道路运输“放管服”改革

21.11.2018  15:23

大洋网讯 推进一张表单建设,审批时间大大缩短;道路货运车辆检测费用平均下降约200元/辆;高速路货车月超限超载率降至0.19%……“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广州市交通部门既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又加强监管执法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真正做到材料更精简、审批更优化、服务更贴心。

执法监督做“加法”:丫髻沙大桥通行效率提升

今年以来,市交委执法局强化执法打击,特别是对非法营运、巡游出租车议价拒载、网约车违章等市民反映强烈的重点违章,连续开展大范围专项整治行动。

截至10月31日,共查处各类道路运输违章15676宗。其中巡游出租车违章9720宗(其中异地营运199宗,同比增长437.8%,议价1658宗,同比增长75.8%,拒载1189宗,同比增长83.2%);网约车相关违章1402宗,同比增长417.3%;假冒出租车196宗;其他违章188宗。

同时,治超执法成效凸显。今年通过上门执法,建立治超非现场执法信息抄告制度等手段,在提升高速公路非现场执法结案率上下功夫。截至10月31日,高速公路货运车辆月超限超载率由2017年3月的6.1%下降到2018年9月的0.19%。

值得一提的是,丫髻沙大桥从今年1月22日起实施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形成“非现场执法+路面精准打击”相结合的全覆盖式治超工作模式,丫髻沙大桥早晚高峰车辆通行的平均时速由32公里/小时提高至53公里/小时。

市交通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开展道路运输联合执法。

行政审批做“减法”:3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

今年8月份以来,按照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要求,市交通部门明确了将市管权限范围内主管的“省道新改建项目(不含跨市项目)”“省道路面改造工程项目”及“占用、挖掘公路审批”事项纳入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范围。

市交通部门围绕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相分离,在项目每个并联审批阶段实现“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按照联审决策、联合验收等原则,同时压减各阶段办事时限,在行政审批中做“减法”,总审批时间控制在90个工作日内。

亮点1:勘察设计招标前置促进项目建设细化

市交通部门对于已纳入政府投资计划或经市政府审定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等文件中明确的项目,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可先行开展勘察设计招标。而项目开展建设方案研究后,还可提前通过广州市“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开展合规性审查,为推进相关规划调整以及项目实施条件提供参考。

亮点2:减少前置审批条件优化审批材料

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明确对纳入本次改革的项目,可报请交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方案联合评审,及早稳定工程路线及技术方案,为后续加快许可审批创造条件。

亮点3:取消部分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减少前置审批条件

在施工许可阶段,明确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准后即可开展施工招标,不需要相关的用地或规范等证明文件;同时将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与施工许可合并办理,不再将质量监督手续作为办事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

亮点4:推进一张表单建设推广“告知承诺”办理模式

为真正实现由建设管理单位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前(或完成施工招标前)完成道路挖掘等相关许可手续,为完成施工招标后的“真开工”创造条件的重大改革措施,明确了办理道路挖掘等专项许可事项,可分段或分阶段进行申报审批;进行统一平台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采用“告知承诺”等方式办理等,并明确了“占用、挖掘公路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材料清单,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4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和1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

为货运经营者“减负”:道路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见成效

市交通部门制定印发了《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加快推进道路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穗交函〔2018〕2627号),明确各综合性能检测机构要切实落实对道路货运车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除外,下同)不得重复检验检测、不得重复收费的工作要求。据悉,道路货运车辆检测费用平均下降约200元/辆,预计全年可减轻货运经营者负担约2000余万元。

此外,市交通部门多项优化措施推进路政许可服务水平提升。

优化服务做“乘法”:“如约学车”先培训后付费

为解决驾驶培训“潜规则”等问题,广州市建设了“如约学车”服务平台,促进以驾校为主导的传统学车模式向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型学车模式转变,为学员提供“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新模式。

截至今年10月底,“如约学车”平台正式签约缴费学员约13万名,收集学员评价129万条,满意率达99.9%。

此外,广州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如约爱车”平台。它不仅整合“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诚信联盟”优质企业且通过对接维修监管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对维修行业服务质量的事后监管向事中、事前监管倾斜。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