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广州致敬英雄!他们将齐聚今晚 “广州之夜·创新英雄会”

02.11.2018  13:02

图为将在“广州之夜·创新英雄会”上发表演讲的四位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新滋(前中),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张帆(左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何建行(左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左三)。

大洋网讯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无止境。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千年商都”正迈向“创新之都”!

创新广州,永不停步。

创新英雄,层出不穷。

为讲好广州创新故事,呼唤更多创新英雄,今年4月以来,广州日报精心策划、重磅推出“广州创新英雄”“科创/设计”两大全媒体专题系列报道,半年来已陆续将超过70位创新英雄推向台前。

他们中,有埋首于实验室、专注原始创新的科学家,有致力于技术转化、用科技改变生活的工程师,有手持核心专利、凭借新的商业模式独占市场鳌头的领军者;

他们中,有海外深造归来、落脚广州创业的留学人才,有抛弃“铁饭碗”、下海开公司的大冒险家,更有乐享政策红利、本土孵化成长的众多创客;

他们中,有年逾古稀、功成名就的业界泰斗,有风头正劲、叱咤商海的大咖翘楚,更有在创新路上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草根一族;

……

新时代呼唤创新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英雄。

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来自五湖四海,凭借一技傍身,他们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出新出彩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有眼光、有情怀、有韧劲。一个个创新点子,一天天埋头钻研,一步步接续奋斗,做事成事,可亲可敬。

今夜,在“广州之夜·创新英雄会”上,我们将隆重表彰这些创新英雄,并向这个城市里所有有志气有骨气、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英雄们致敬!

创新的人生永年轻,奋斗的故事最精彩。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老骥犹有鸿鹄志

钟南山、金庆焕、刘人怀、陈新滋……在创新英雄榜中,这群院士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创新“老兵”,他们始终不改初心,成为广州创新创业攻坚排头兵。他们当中,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中与各种仪器打交道,坚守在寂寞的基础科学领域;有的人“不按常理出牌”,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从零开始成为“创业者”,在陌生领域一线“拼杀”。

钟南山。广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从八十高龄到“80后”,创新路上不言老

2003年的初春,一场SARS让国人记住了钟南山的名字。作为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当时已经63岁的钟南山始终奋战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成为家喻户晓的“抗非典英雄”。

时光流转,精神不改。71岁那年,钟南山牵头组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今,年逾八十的钟南山依然未曾止步。他笑称自己为“80后”,坚持在临床和科研一线耕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钟南山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发文,为慢阻肺防控寻找新的突破口。至今,钟南山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20余部,获发明专利60余项。这些成果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已足够优秀,但在他看来,未能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

正因如此,当听到鼓励院士专家创业的呼声,他卸去一身荣誉,再度从零起步成为一名创客,与众多普通创业者一起,在广州创交会打响了“钟南山团队”的招牌。

不过,尽管在科研领域纵横驰骋,但是创业之路艰难,即便对一位重量级的院士而言,亦是筚路蓝缕。对于创新创业的艰辛,钟南山的感受格外深切。“我一辈子都从事临床教学和研究,但因为近几年开始做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很多人说钟南山下海做生意了,这让我感到很难受。”但他坦言,虽然面对着学术界的不理解,但他依然坚持要做下去,“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把广州科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很明白,我现在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冲锋陷阵,我的任务是调动起年轻人的积极性,去做好产学研的工作。”在钟南山看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创新既是新发明、新发现,更是通过新发明、新发现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全过程。今年5月,钟南山带领“钟南山产学研团队”携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集体亮相,踏上创新新征途。

从飞船战机到垃圾处理,院士跨界样样精

在广州,像钟南山一样的“创客”院士可谓是创新广州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78岁的刘人怀院士是中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从事科研一甲子,从最早参与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开始,刘人怀还参与过神舟飞船、辽宁舰上的歼15战机等高精尖项目的研究,成就无数。可他却选择在退休后关注起垃圾处理问题,培育出可以将餐厨垃圾100%变废为宝的“噬污酵母”,真正做到产品可溯源、对环境零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前校长刘人怀。广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 摄

年过八旬的金庆焕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他带着技术回到祖国,一直从事海洋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跟随国家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来到广东,从此扎根岭南。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金庆焕为北部湾盆地的油气勘探找到方向,发现了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如今,当中国加速迈入可燃冰时代,这项“年轻”的科研事业中,同样有这位创新“老兵”的卓越贡献。金庆焕早在1985年就在研究中提到“可燃冰”,这也是这个概念首次在国内出现,可谓为中国海底油气资源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数十载的研究,才推动了“可燃冰”从空白走到前沿。

中科院院士陈新滋同样选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16年,他在南沙帮助年轻团队创办了广州理文科技有限公司,把自己多年研究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同时担任南沙区人才顾问,更好地贡献力量为地方服务。借助自己在化学及新材料领域数十年的研发经验,陈新滋带领的团队聚焦产业化的科研工作,开展了在精细化工产品的产业化项目研究,解决实质性难题。

据统计,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89人。他们有的仍坚守一线,有的不断培养新鲜血液,为广州的高新科技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验室里英雄拼

创意的点子

在猪身上培育人源器官,再移植到人的身上,这在未来不是梦

他每天面对的,是成千上万条让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疟疾病原体——疟原虫。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楼一个实验室的存储间里,放着10多个足有半人高的液氮罐。罐里放置着一排排试管架,每根试管中“沉睡”着成千上万条的疟原虫。在大学流行病学课堂上的“灵光一闪”,让研究员陈小平花了30多年时间,苦苦探究疟原虫与癌症之间的“对抗”关系。从临床医生到疾控医师,再到基础科研人员,他终于解开了“以毒攻毒”的谜题,找到使用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机理和方法。

陈小平。广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摄

他喜欢这样略带幽默地向外行人介绍自己——“一个每天与猪打交道的人”。距离实验室不远处,是世界顶尖转基因动物专家、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赖良学研究员的实验室。2001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例基因敲除克隆猪,轰动一时。在此后的近20年间,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多种可以为人类“试药”的疾病模型猪,还利用猪作为生物反应器,使其分泌出人的胰岛素等人源蛋白,为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带来福音。猪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适合为异种移植提供器官的物种,赖良学相信,在猪身上培育人源器官,再移植到人的身上,这在未来不是梦。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像陈小平、赖良学这样的科学家、研究员们,凭着异于常人的耐力与定力,对一个问题孜孜以求钻研数十年,靠的不只是一颗高精尖水平的“金刚钻”,更是一股矢志创新超前的精气神。

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华南地区科研重镇,聚集了广东省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以及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多中央、省属机构扎根广州超过半个世纪,与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同时,也为广州带来了持续而强劲的原始创新动力。比如,陈小平与赖良学所属的中科院广州分院,早在1958年就已成立,如今已包括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等10多个研究所。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这样的“创新英雄”还有很多。

创意的初心

一切的创新,都是从一个医生的初心出发,朝着减轻病人痛苦的目标前进

有这么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人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才去就医时,往往肺功能已经严重损害。这种病叫慢阻肺,全球每年约300万人死于该病,在我国有近1亿人患有慢阻肺,位列我国死亡原因第三位,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并列的四大慢性疾病。

这种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疾病,过去人们只知道这类病很常见,但发病率到底有多少并不清楚,病情危害程度也无确切证据。而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首次准确阐述了我国慢阻肺患病情况、首次提出慢阻肺防治应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早诊早治,首次确证生物燃料烟雾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冉丕鑫教授。广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 摄

在大部分癌症的诊疗中,我国医生都是遵循国外指南。但是在鼻咽癌的领域,广州医生团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就在本月初,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成果,再次优化了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方案,第二次改写了国际指南。这一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正是该中心首席鼻咽癌专家马骏。从事鼻咽癌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三十余年,马骏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研究出了适合中国人实际情况的鼻咽癌治疗方案。他说,一切的创新,都是从一个医生的初心出发,朝着减轻病人痛苦的目标前进。

广州是国内医疗重镇、华南医疗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部属、省属医疗机构加起来共有35家。医生领衔的研究与临床紧密相连,医疗领域的“创新英雄”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健康医疗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自2014年开始,广州开始实施“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广州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连续5年用于支持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让每一位有创新精神、创新思路、有志参与协同创新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科学家,都能得到相应的支持。

创意的果实

在学校里,是从0到1的创新;在市场上,是从1到100的创业

重不足1克、厚仅0.01毫米的一张“塑料膜”,竟可以在弯曲和折叠状态下播放视频,真是让人啧啧称奇。这一产品的背后,凝聚了高校科研团队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付出的多年心血,也包含了一项自主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动人故事。

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磊博士毕业,他领着10多位师弟师妹,带着导师曹镛院士团队开发出的OLED显示核心关键技术走出校门,在广州开发区成立了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踏上将自主技术推向产业化的征程。9年过去,企业终于掌握了柔性显示全流程生产技术,开始进入产品规模化生产阶段。“在学校里,我们实现的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而在市场上,我们要走的是从1到100的创业之路。”一路走来,王磊感慨颇多。

王磊

产学研向深度融合转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利好政策和资金扶持多措并举……近年来,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步子越走越快,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以及《广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落地细则的助力下,广州地区高校的技术交易规模、专利转化率均有大幅度提升。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合同金额从2013年的60455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10794万元,增长幅度接近一倍;2017年,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交易金额为103723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7.56%。2017年,在穗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1003件和5227件,分别较2013年增加6761件和2630件,增长幅度均超一倍。在穗主要高校成功转化的专利数量也有较大的增加,从2013年的87件增长至2017年的160件,增长幅度接近一倍。其中,华南理工大学表现最为突出,2017年该校专利转化数和专利转化金额超过其他15所高校专利转化数和专利转化金额总和。

草根双创成奇兵

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肯定了中小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广州,一群“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扎根奋进,勇于创新,屡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许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走出一条自主研发之路,成为广州当之无愧的创新英雄。

热血创新,勇追中国汽车装备梦

正是坚持自主创新,聚焦核心业务,我们的企业才能稳步发展,在国际竞争崭露头角。”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企业研发情况的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这样讲述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今年是姚维兵创业的第十个年头。姚维兵说,今天的一切起源于他怀揣的“中国汽车装备梦”。2007年,姚维兵从一家工作了5年的大型合资企业辞职,下定决心创新创业,希望做出可以媲美进口的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系统。该系统是汽车车身生产线中最核心的关键设备系统。当时,由于该系统研发投资特别大,动辄上千万元,在国内仍处于空白状态。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维兵。广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实习生 吴梓昊 摄

辞职后的姚维兵拿着15万元开始了他的热血创新梦,一边接小单,一边带着团队对世界各国、各主要厂家的柔性总拼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姚维兵的团队曾被业内人士称为“疯子”,“还不会走,就非要跑,迟早摔跤”。

可姚维兵深信团队的研发能力。从2008年到2009年,团队凭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做出了首份全球多车型共线柔性总拼系统的研究报告。2011年,他等到了第一笔融资机会,下定决心全力研发一个“比最好再好一点”的柔性总拼系统,并在2015年开始推进国际化战略。如今,明珞主要从事汽车车身智能生产线的规划、设计、制造和运维服务,与KUKA、ABB等国际知名公司相比,虽然在规模上暂时还有差距,但聚焦革命性的产品创新与高效的生产方式创新,在技术水平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已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98项,服务奔驰、宝马、特斯拉等汽车品牌,2018年在欧美等海外市场销售逾6亿元人民币,占比超过50%。

学成归来,扎根广州挑战全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姚维兵这样愿意挑战技术空白的人才,带着团队和技术,从世界各地涌向广州,追求自己的创业梦。

袁玉宇

今年4月,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年首次走进博鳌,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向世界讲述他创新奋斗的故事。2008年9月,“80后”小伙袁玉宇结束海外留学生涯,回广州创办了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9年过去,迈普已成长为一家应用生物3D打印技术开发植入医疗器械、开展精准医学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使用,为超过10万病人提供直接帮助。今年全国两会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作为海归创业代表,袁玉宇作了《推进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当场对其发言予以回应:“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同样从广州出发并最终扎根广州的,还有创办奥翼电子的陈宇。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成归来的陈宇带领团队走上创业之路,在南沙成立了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后10年,他率领团队率先实现了“彩色电子纸显示技术”的产业化验证及布局,让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应用。去年8月,奥翼电子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显示屏”,此举标志着我国在石墨烯显示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沿。

企业制胜惟创新

学习世界

打破垄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北有中关村,南有天河软件园。改革开放40年,广州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背靠多所高校、计算机人才济济的天河五山路、科韵路一带,一直是全国电子信息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一个又一个的IT创业者,在这里书写他们的奋斗故事。

佳都科技CEO、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也是第一代投入创业大潮的大学生。1992年,抛下设计院“铁饭碗”的刘伟和6名来自中大、华工等计算机系的年轻大学生一起,共同创办了佳都公司。凭借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专业且稀缺的技术,几名大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企业在市场立足的一席之地。

刘伟

2005年,佳都已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电子设备分销企业,但刘伟却发现,过去十年来,尽管公司发展很快,规模很大,利润却不高。他意识到,只有走技术研发的路子,寻求转变突破,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壮大。这一年,佳都与新加坡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轨道交通的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佳都科技相继取得了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站台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及通信系统(含视频监控系统)等四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打破了之前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从提供计算机软硬件产品赚得第一桶金,到借助国际资本成为IT电子分销巨头,再到大力投入技术研发,通过十余年时间完成四大智能板块核心技术布局。这一条企业成长轨迹所折射出的,是新一代企业家敢闯敢试、不断创新的志气和眼界,更是一个城市不断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姿态和格局。

根植本土

让行业“缺口”变成创业“风口

在广州,每天都有大量的血液或组织标本从各个医院被送往广州国际生物岛——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就在这里。同样的实验室,全国各地还有36家,他们都隶属于同一家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梁耀铭从广州医学院毕业留校后,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中,发现了改变他一生轨迹的“机缘”。“一位当基层医生的同学说,离开了大医院,回到县城后变得‘不会为病人看病了’。在基层,检验、病理这些医疗辅助资源跟不上,医生没有准确的检验结果作为诊断依据。”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梁耀铭从这里看到了淘金的机会。

梁耀铭

他发现,不少医院的检验设备简陋或者种类较少,如果要全部采购回来,不仅耗费大量的财力,部分项目也会“入不敷出”。专门为医院等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疗检验服务,将会是下一个创业的“风口”。梁耀铭选择了“一头扎进去”,如今,他已做到国内同类机构第一。

一颗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脚下的土壤。在金域发展过程中,广州市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金域医学《临床实验诊断技术服务》项目获得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该项目是金域医学承担的第一个科技计划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研发和建设,金域医学通过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欧盟ISO15189认可,这是国内首家拥有CAP和ISO15189双认可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被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致认可,从而奠定了金域医学在国内医学检验行业“质量标杆”的地位,也为后续进行的全国连锁实验室布局和医学检验技术规模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联通中外

企业要“出海”我来帮“划船

生于1986年,身高1.88米,喜欢穿运动T恤,脚踩人字拖,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段威,外形酷似一名篮球运动员。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邻家男孩”在“胡润80后富豪榜”上赫然在列。

2013年,段威从一家正在快速崛起的移动软件企业“出走”,揣着第一个客户的100万元预付款,开始了他的创业路。业务和团队都扩展得很快,公司历经三次搬迁,最后在广州天河区红专厂园区建立了汇量科技总部。乘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东风,汇量科技为走向欧美、东南亚市场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海”提供“划船”服务。通过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技术不断提升营销效果,帮助客户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用户,公司短短几年即成为亚洲最大的移动营销自动化平台。

印度的电商平台、印度尼西亚的打车软件、欧美的游戏平台……在汇量科技的入门处,有一块2米多长的显示屏,上面是一张世界地图,不停闪动的光点代表了不同的用户对某一平台广告的点击情况及软件下载情况。

光鲜的数据和业绩背后,从来都有着异于常人的胆识与眼光。从模式到技术,段威每个正确抉择的背后,是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精准研判。在段威看来,基于技术的模式创新就像一条“护城河”。

实际上,广州的互联网服务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广州拥有世界级的信息港,是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之一,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互联网出口,国际局电路可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通达全球的网络架构。2016年,广州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97.2%。

创新英雄状

此次高峰论坛将为74名广州创新英雄颁发英雄状,以表彰他们为广州的创新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下为三位工程院院士的英雄状。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全面利好的政策环境,

让创新的种子扎根在这片热土

在全国的“双创”热潮下,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广州市科创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州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90家,是2015年1919家的4.53倍,实现连续两年两次倍增,总量超过上海,居全国各城市第三名,年度净增量连续两年领先深圳,紧随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二名;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7956家,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市科技创新企业库在录企业超过17.2万家,省高新技术培育入库企业累计数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市创新标杆企业101家。

根据最新胡润独角兽指数,广州新增上榜独角兽企业3家,累计6家,增数与深圳、杭州并列,居全国城市第三名;10家企业入选2017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仅次于北京;13家企业入选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排名全国第一。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全面利好的政策环境,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扎根生长、开枝散叶、硕果累累,造就了广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集聚了众多有创意、善创新、敢创造、会创业的年青一代,“到广州去”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风口。在这里,无数奇思妙想正在成为现实,无数尖端科技正在改变生活,无数创新英雄正在创造未来。

新时代呼唤创新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英雄。

专题撰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申卉、石善伟


扫码可看广州创新英雄榜。今夜,这些“英雄”将齐聚广州国际媒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