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被水滋养的千载繁荣

26.06.2017  10:22

大洋网讯 广州的城址有着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条件。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边缘,西、北、东三江的汇合处,是一个港口城市,腹地宽广,海上运输和内河运输条件都很好。水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得以发展;另一原因,是它的城市水利建设搞得好,创造了居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的城市环境。广州传统文化中讲“水为财”,可算是本地人对城市发展的一种朴素解读。

古代的广州由于海潮的影响,井泉多咸,在番山旁边流过的甘溪淡水对形成早期的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保证供水,汉朝刺史罗宏曾浚甘溪,三国吴交州刺史陆胤“筑堤储水以便民汲”,于是“民得甘食”。唐节度使卢钧又加以疏凿,可以行船了。城内历代还凿了许多水井供民汲取,但许多水质很好的井,普通百姓是不允许汲水的。唐都督刘巨麟凿千秋井、万岁井,以供平民之用,大家很爱戴他。

旧时广州城外,船舶如云。今流花湖一带低地,为兰湖故地,是主要的避风港。东面的象冈,也就是今天南越王博物馆的位置,古称朝台,建有余慕亭,供船家登岸之用。这里水景如画,南汉时宫女们常在这里将素馨花投入水中,随波逐流,造就了流花桥的名胜,至今仍有遗迹。

为了勾连城内外交通,广州特设水关。水关借助六脉渠清水濠之便,起到了防御、行船、排水等多重功效。为防洪潮倒灌入城引起水灾,自宋代起,广州的水关均已设闸,“与潮上下”。

六脉渠对广州老城影响至为深远,它们与城壕共同组成了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统,它们顺地势而凿,多南北走向,导流入江海,所谓“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

广州因水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太元中就有人在葛蒲涧侧叠石,可供百多人游览。唐节度使卢钧疏凿甘溪通舟,并在溪两边种木棉、刺桐,建亭台楼阁,使之成为游览风景区。南汉时又扩建为甘泉苑,苑中有泛杯池,灌足渠、避暑亭等可供游玩。《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旧多名园”。城东有东皋别业,城西有西畴,在荔枝湾有南汉昌华故苑,内有显德园。三角市有花田,泮塘有花坞,有芳林园,都是南汉故迹。岭南园林能跻身中国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之列,和这种悠久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因园林花木之盛,旧时广州绿荫如盖,繁花竞开。老城七门古有花市,水景花香交织,留下了花坞、花渡头这样与水有关的地名。城内外的湖池塘溪有水产养殖的效益。泮塘产的蚬味道特别好,南汉时刘鋹独占,不许民采。此外,泮塘盛产莲藕、荸荠、菱角、茨菰、茭白五种水生蔬果,即泮塘“五秀”,闻名中外。

水是城市的眼睛,世界上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城市,都依傍水而生。但像广州这样得江河之利,又是远洋巨港的城市,也并不太多。

按照现代的统计方法,广州全市河流共1368条,总长5597公里,水域面积占到全市的十分之一。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伸缩盈亏,塑造了广州城市的大格局。增江画廊、白云湖和花都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流溪河、从化温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闻名全国,留下了无数中外名人的足迹。南沙港外,从伶仃洋启航,沧海万里。

广州人还创造性地把具有保育功能的湿地搬到了城市的中心区,海珠湿地在新城市轴线的南延方向上,就像一块翠绿的宝石。继续往南,我们还能找到海鸥岛,找到南沙湿地。论水造就的城市景观之多、之丰富,广州是有发言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