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在社区:以龙舟为媒,凝聚岭南乡愁

04.06.2022  10:09

大洋网讯 6月3日,正值端午佳节,首场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孵化活动在天河区车社区拉开帷幕。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院校师生、文艺工作者们齐聚一堂,以“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车陂龙舟景”为主题探讨民俗文化如何扎根社区,还有文化学者曾应枫所著新书《车陂龙舟》首次发布。社区居民亦可以通过观看《车陂龙舟动画片》来欣赏龙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

创新:

用动画链接生活创新演绎

当日发布的“育龙计划”是青少年龙舟文化传承计划,主要是为了使龙舟文化能够长久传承,联合车陂社区东圃小学、车陂小学等学校,将龙舟精神根植车陂社区青少年心中,把龙舟文化注入其成长之路,为培育新一代“龙的传人”积蓄能量。

以车陂龙舟为创作元素的《车陂龙舟动画片》预告片也于当日推出,其以龙舟为内核,以科技为支撑,用动画链接生活,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创新演绎车陂龙舟,掌握当下龙舟民俗文化传播的流量密码,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车陂龙舟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双向交互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为非遗在社区的传承保护提供与时俱进的动力支持、为非遗嫁接新技术呈现更多可能性。

为了让车陂龙舟以更丰富的形式发展传播,车陂通过“一馆”“一节”“一剧”“一曲”“一视频”“一项目”“一电影”“一动漫”的“八个一”活化成果,将一座自然村创设为龙舟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全面提升车陂龙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让龙舟民俗文化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附加值。

研讨:

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车陂龙舟景

3日上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忠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段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张文义、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温士贤以及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以“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车陂龙舟景”为主题开展座谈。

专家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共同探寻,以“扒龙舟”为代表的传统民俗在当代如何更好扎根社区,将扬名国内外的“车陂龙舟景”现象,提升至学术研究的高度,更好地总结广州市社区传承非遗的共性,为非遗在社区的系统化传承奠定理论基础。

扎根: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龙舟文化

当日下午,车陂社区以探访车陂村人居空间中的龙舟元素为线索,串联车陂龙舟的在地实践场景,面向社区内中小学生,设计独具车陂人文特色社区生活线路,开展了一场“一水同舟龙的传人”情景体验游。

学生们行走于城市古村落中,穿梭在车陂龙舟的时光之旅上,听车陂长者讲龙舟文化,坐在古色古香的宗祠里感受创新龙舟剧,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一把“龙舟健儿”打狮鼓、划龙船桨、竞渡龙舟的瘾,化身“龙的传人”,切实感受龙舟民俗文化扎根车陂社区、紧系居民生活的传承氛围。

小小“龙的传人”们深入车陂所在社区,沿着车陂涌,寻访车陂龙船坳,在水知识的科普中参与巡河护水、生态考察,走进车陂“文化+环境”双保育模式的生动实践中。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车陂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优势和效能,以车陂龙舟民俗文化为纽带,以“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为目标的基层治理正逐步开展。

车陂街道将其运用至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中,由居民自发组成,以车陂龙舟民俗文化保育为抓手开启志愿巡河,还发展了车陂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等民间小河长队伍,在车陂内营造“人人关注车陂涌”的氛围,全民参与治水。

此外,车陂街道指导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开启“文化+环境”的双保育模式,将党支部建在龙舟上,推进车陂涌治水、龙舟文化传承、社区治理“三合一”,把社区居民的爱水、爱龙舟的热情转化为治水、护水的动力,推动车陂涌治水成为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通讯员:杨春旭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通讯员:半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