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音乐剧市场持续火热 “大爆发”将成常态现象
音乐剧《人鬼情未了》剧照。
中文版音乐剧《音乐之声》剧照。
文化产业的浪潮正在多点开花,当外界把目光都集中在电影、电视剧、综艺等领域的时候,它已经将触手伸向了更远的音乐剧市场。据统计,在成熟的欧美市场,音乐剧票房在整个演出市场中占的比例相当大;日本每年音乐剧票房已近100亿日元;韩国音乐剧在所有演出形式中稳占票房首位。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和潜力,市场预估,未来中国音乐剧具有2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
现实也的确令人兴奋。广州的音乐剧市场从未有过像今年一样热闹的场面。2017年,共有10多部音乐剧登陆广州。单说7月份,月初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在广州完成它在国内的最后一场巡演,狂揽近8000万票房。与此同时,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文版则在广州另一家剧院展开了为期3个周末的演出。紧接着,有百老汇史上“最欢乐”音乐剧之称的《修女也疯狂》,也将在7月26日-8月6日登陆广州大剧院。
在业内人士看来,音乐剧的大爆发绝不是偶然现象,更可能是一种常态。未来,看音乐剧真的会像去看一场电影那样成为平常事吗?
现象
大众愿为“不熟悉的音乐剧”买单
谈及音乐剧,很多广州市民印象最深的也许是2008年作为首部登陆广州的百老汇音乐剧《猫》,和2015年在广州上演了40场的《剧院魅影》。中间这七八年,虽然每年都会有一两部作品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但影响力并不算大,总归是“圈子”里的热闹。
然而,到了2017年,情况骤然发生了“质变”,广州的音乐剧市场甚至可以用“喷涌”来形容。单单是广州大剧院,在《魔法坏女巫》结束驻场演出之后,《修女也疯狂》马上“接档”。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8年初,超过10台音乐剧会在广州上演,原版引进、中文版和原创都有。
7月初在广州结束中国巡演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共演出85场,其中上海站40场,票房4000万,北京站和广州站的票房加起来与上海持平。这也是继2015年《剧院魅影》在北京、广州上演104场之后,内地迎来的体量最大的音乐剧。接下来,广州大剧院还有《修女也疯狂》《泽西男孩》等超过8部原版音乐剧。《修女也疯狂》属于另类音乐剧。有观众看后评价说,“很难想象一部戏,能在持续的120分钟里平均每32秒就抛出一个笑点,如此密集地逗乐全场观众,不愧是百老汇史上‘最欢乐’的音乐剧”。南方日报记者获悉,该剧在中国的巡演将从7月一直持续至10月。
音乐剧之所以如此受热捧,关键还是观众给了市场信心。当下,有更多的年轻的、文化素质和收入都比较高的观众愿意为一部“并不太熟悉的音乐剧”走进剧场,这些80后、90后人群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并不陌生,而这个群体现在也大多开始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经过近10年的市场培育和艺术普及,中国的音乐剧市场终于有了爆发的迹象。
隐忧
市场刚被激活就已“过度开发”?
2015年“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登陆中国,狂揽1亿多元票房,让资本市场一下瞄准了音乐剧这块大蛋糕,各地演出公司也加重了对音乐剧的投入和制作。
成立5年,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幕人生”)已经成为国内制作中文版音乐剧的“旗舰”,2016年一年演出200场,今年则增加到300多场,明年公司还将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专属的音乐剧剧场。
作为中国最大民营演出机构,聚橙网也专门成立了音乐剧事业部,目前已经参与了多部百老汇剧目投资与联合制作,并进行海外IP中文版和中国原创音乐剧制作。
过去一年,在投资环境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音乐剧公司纷纷拿到了新的融资,许多行内人相信,“春天似乎不太远了。”
然而,在这片“火热”的市场中,也有隐忧。现在一年10多部、平均每一个多月就有一部音乐剧上演,有可能超出一般观众的购票预期。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认为,“国内原创优秀音乐剧作品缺失严重”,是最大的问题。“早先国内是连音乐剧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就创作,话剧加一点歌唱,或者加上民间曲艺,也敢说自己是音乐剧。”李盾说,随着《妈妈咪呀!》《歌剧魅影》等西方经典剧目的引进,市场渐渐树立了标杆,业内也确立了音乐剧的正确概念,但他也担心,如果“一窝蜂”全上,刚刚激活的市场也存在被盲目过度开发的风险。
在此前20多年时间里,制作人田元主导了多部外国音乐剧项目的引进和本土化,她认为,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不能依靠“爆款”存活,制作方要更好地为市场负责,“在宣传的时候,往往不仅要告诉观众这是一部好音乐剧,而且还要告诉他们一部好的音乐剧代表了什么,在剧院里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体验,到底哪里可以引发他们的共鸣。”
虽然形势看上去大好,但更多业内人的共识是:“音乐剧还是一种文化轻奢品,想打开公众的钱包,需要长时间的文化推动。”
最近,IP风潮也刮到了音乐剧领域,《风云5D》《北京遇上西雅图》《不能说的秘密》等都是根据大众熟知的电影改编的,就连成龙大哥也来“凑热闹”,监制推出了自传性音乐剧《我是成龙》。不难发现,在这波音乐剧热潮中,不乏资本的跟风者,而从本质上,资本是逐利的。
在百老汇,真正好的音乐剧除了卖票,的确还能靠IP开发、售卖版权、周边衍生品挣钱,产业链条很长,但这需要在行业的初期进入、耐住性子搭建好各种基础,这未必是每个市场“进入者”都能做得到的。
展望
完善戏剧产业体系势在必行
多年来,国内音乐剧基本是按照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的:引入原版音乐剧;从事中文版改编,运作国际化原创音乐剧;做纯粹中国基因的音乐剧。这些年,原版音乐剧的引入在成倍增长,国内中文版改编音乐剧项目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气,但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市场起色却并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艺术基金补贴和优秀的人才大多集中在国家和各地的官方院团当中,生产的作品较少与市场发生直接关系,虽然制作精良,但题材大多很难吸引大众注意,而自负盈亏的民营团体较少有机会可以拿到艺术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中文原创音乐剧存在先天不足,普通话四声放在歌曲里,很难听懂,词曲创作也非常困难。再加上演出专业人才的缺乏,很难提高质量。
对于中国的音乐剧产业来说,还需要掌握一点西方戏剧工业化体系的知识。比如,由于音乐剧的声音是依靠麦克风来传递,所以剧场需要把所有的音箱采取外挂设计,增加声音的清晰度。同时,最后一排的观众到台口的距离不超过33米。这些设计,都是和传统的大剧院不同的,这不仅是很多大制作音乐剧的“硬性”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观赏体验,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西,恰恰是音乐剧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
目前,国内很多原创音乐剧成本有限,只能用LED效果“放PPT”,复杂精美的舞台效果在现阶段很难达到,所以也有人鼓励“内容为王”。但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可,音乐剧本身是视听效果的全面体验,买票进场不能只有两个人在台上唱歌。
虽然国内的音乐剧教育已经长达20年,但是很多教学并非和实践结合,考核基本以“唱功”为主。田元曾尝试《剧院魅影》中文版制作,但最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此外,如果要进行100场以上的巡演,至少有AB角两个演员,但是这两个人,更是难找。由此可见,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是中文原创音乐剧制作无可回避的问题。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周豫实习生朱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