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首实施异地中考政策:外地考生喜忧参半
异地中考政策跟异地高考政策一样,备受期待。今年起,广州市启动了实施异地中考政策过渡期的第一年 。其实,这个政策的顺利推进来之不易。要知道,在教育资源紧张有限的当下,如何兼顾到本地考生和外地考生的教育公平永远是一道难题。
在本地家长看来,公办教育资源应该是本地考生理所当然所享有的,外地生不应该来抢占。但在外地家长看来,他们同样为广州做出了贡献,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被歧视。这便是从异地高考政策到异地中考政策一直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州市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城市,自然不能忽略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任何一方的权益,所以在多次论证之后,确定了异地中考政策,且设置了三年的过渡期。秉着“提前三年先知”的人性化原则,广州市今年至2016年中考对非广州户籍生的条件限制降到最低,只需要拥有广州三年完整学籍,便可以报考广州市公办高中,且免收择校费。但招生比例受到8%的限制。
此次中考,便是异地中考政策实施的“头炮”。采访中了解到,外地生对该政策带来的福音有喜有忧。喜的是入读公办高中不用再交4万元,忧的是8%的门槛太高了进不去。不少人就在这忧喜参半中犹豫着。
一位户口在湛江的家长对于异地中考政策很是喜欢,但她也有些担心,“8%的名额,相对比较少,还是有点担心上不了省实和广雅,报了六中做保底的学校。”
不过,也有外地家长宁愿交钱,也希望能跟本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待遇。户口在重庆的何女士,十年前就到广州来工作了,但是户口一直没有迁过来,“我家小孩初二才转来广州上学,不满足三年广州学籍的条件,报不了公办学校,之前并不需要这样的条件。”在她看来,政策的稳定更能稳住民心。
然而,想政策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源的再分配,任何一项政策都得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而对于所有个体来说,当然是自己的利益能得到满足是最好的结局。但在教育投入尚不富足的今天,也唯有尽力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