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等教育人才288万 占人口比例20%
大洋网讯 广州有高等教育人才288万,占人口比例为20%。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下,如何凭借自身优势吸引和培养人才,委员们这样建议:
农工党广州市委会:
应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议增加“菁英计划”名额,扩宽选派范围;
争取更多大平台落户:争取更多国家的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和省部合作共建项目落户广州,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研发平台。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欢聚时代)副总裁杨碧霞:
为人才引进提供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减轻高层次人才的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税收负担;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打造分级人才激励制度,让企业起到吸引人才“放大器效应”。
广州市政协委员、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
推动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推进A.I.产业人才培养;
政府通过多指标量化评定的方式,将各层级人才指标分配给企业。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忆鲁:
把政府对人才的直接奖励,转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的奖励;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和开设先进项目吸引并带动个人长远发展;让企业进行人才评估和发放奖金,政府抽查监督。
凭重大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
农工党广州市委会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州人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相关提案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人才资源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广州有人才288万(人才数据为当地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目),人才占比20.51%。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几大城市中,人才占比最高的是香港,而广州具有体量较大的优势。
提案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广州市人才建设工作。首先应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拓宽培养渠道。广州自2011年实施“菁英计划”,针对广州城市发展紧缺专业,选拔青年人才到海外进行博士学位的学习和培养。目前选派名额较少,对在职人员专业提升培养和项目资助不足,建议增加名额,扩宽选派范围。
其次,应该善用大湾区建设的宝贵时机,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的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和省部合作共建项目落户广州。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研发平台。构建现代高端服务业、物流业、航空业、金融业等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借此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产业带动人才集聚。
由企业根据需求情况评定人才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欢聚时代)副总裁杨碧霞提交了《关于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打好城市“高端人才大战”》提案,建议加大市级统筹,为人才引进提供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减轻高层次人才的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税收负担;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吸引领军人物回归;打造分级人才激励制度,让企业起到吸引人才的“放大器效应”。
广州市政协委员、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表示,广州已经为吸引高端人才出台了“人才绿卡”等诸多政策,但实际上,A.I.产业的发展不光要有领军人物,还需要大量基础人才。
“广州高校数量众多,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育设施不足等原因,超九成的高校并没有针对A.I.产业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传统计算机、数学等专业又缺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从而导致A.I.产业专业人才紧缺问题的产生。”她建议,推动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推进A.I.产业人才培养。
“同时,政府通过多指标量化评定的方式,将各层级人才指标分配给企业。将人才评定权下放到企业,由企业根据行业特征以及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评定人才,相关结果报备政府。直接惠及不同行业的人才,充分照顾到不同所有制与发展阶段的企业。”杜兰表示。
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作用
近年来,广州接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不乏“给房”“给钱”这样的大手笔。作为“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又是如何评价这些政策的呢?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忆鲁表示,目前的人才政策主要针对个人进行奖励,需要进行多环节审核,执行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同时,政策偏重对人才生活配套的帮助,作用持久性不够强。
“政府对人才的个人奖励,往往需要企业去申请,花费大量精力和人力。不如直接把这些奖励拨给企业,让最了解人才的企业自主决定。”唐忆鲁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处在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冷暖自知”,把奖励给予企业,企业在引进人才中会有更大空间。
她认为政府的角色应从审核者转变为监督者,把精力更多放在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改善营商环境和引进先进项目上来。“有先进的项目,人才出于自我实现的目的,自然会来。”
同时,在唐忆鲁看来,政府可以为优秀人才降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门槛。“比如一些来自北京、天津的员工,他们不想放弃原籍,但是他们的青春奉献在广州,也想在广州安居乐业。如果购房门槛过高,他们将无法在广州安居下来。”
唐忆鲁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转变思维,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政府对人才的直接奖励,转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的奖励,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能动性。二是重视人才自我实现、职业规划等需求,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和开设先进项目,吸引并带动个人长远发展,在城市长久立足。三是政府角色由审批转为监督,让企业进行人才评估和发放奖金,政府抽查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减少和取消奖励的措施。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龙锟、廖靖文、魏丽娜、梁超仪、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