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汇聚!广府庙会邀你来玩转非遗
当前,广府庙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年庙会继续秉承“广府特色、兼容并蓄,传统风采、现代气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理念,自元宵节起连续8天(2月5日至12日,每天10:00-22:00),首设夜市,推出“广府潮·玩转非遗”系列文化活动,市民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空交融的场景中游庙会、逛集市、赏花灯、看展演以及品非遗。
在庙会的主会场忠佑广场上,现场可见设置了非遗展演、国潮文创、湾区手信等特色摊位。广府庙会主办方与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联动,开设36场非遗体验活动,邀请全国各地20多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进行展演,并与市民互动,打造消费体验、社交互动、流动艺术于一体的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府非遗,与你相约
从元宵节起,广彩大师许恩福和许珺茹父女、“铜人”苏广伟和苏英敏父子、榄雕大师曾昭鸿和曾宪鹏父子、岭南古琴艺术区君虹和区宏山父子、广州饼印制作技艺余兆基等,逾30名非遗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在忠佑广场和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布展开台,通过展演、展销、体验等形式,为市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及文化内涵。
在过去,广式红木宫灯带给大家的印象都是“大且重”,不易携带。本届广府庙会上,广式红木宫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为市民带来一款“宫灯仔(迷你宫灯)”。这是她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习惯设计的新产品,传承传统的风格,运用简洁的工艺制作,小巧玲珑而精致。罗敏欣介绍,比起传统40厘米宽的宫灯,“宫灯仔”尺寸小很多,仅有13厘米。工匠们需要非常小心而精准地完成制作。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步骤是开料和组装。她希望借助这款“宫灯仔”开拓更宽阔的宫灯市场,将广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的通草画摊位引人注目。为了永驻鲜花的美丽,宋朝人发明了永不凋谢的通草花。除通草花外,聪明的古人还以花延伸出通草画等工艺品。通草画用材独特,笔法充满浓郁的岭南色彩,深受西方商贾喜欢。通草画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昕介绍,通草画有如清代的明信片,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类人物为主,是反映广州口岸社会风情和对外贸易的珍贵图像资料。广府庙会走过了十三年,在首届庙会上,通草画还是寂寂无名的民间艺术,如今,通过持续参展庙会及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展览等方式,通草画逐渐重回大众的视野,现已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希望借着广府庙会,引导传统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一同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为一体的“非遗生态圈”,向市民展示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性保护成果。
多元文化汇聚,精彩文化盛宴来袭
今年的广府庙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除了本土的非遗文化,庙会主办方还邀请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文化来到现场,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在庙会上,除了有来自广州本土的特色飞针疗法摊位,还有来自湖南省郴州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陈氏蜂疗法)摊位。记者了解到,这是中医诊疗法(陈氏蜂疗法)首次加入广府庙会。该疗法是利用蜜蜂尾部蜇针、运用针灸原理蜇刺人体穴位,通过针、药、灸这三种途径产生治疗效果的一种自然疗法。该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问诊。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融合,本届庙会特邀请来自惠州罗浮山的县级非遗项目山水豆腐花、澳门特产品牌香记饼家等项目参展,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精神风貌。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王燕 通讯员:翟晓雪、胡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