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观澜:惠爱街 牌坊背后悲欢多

29.07.2014  12:44

  路口原有一座惠爱坊 纪念63个父母官

  旧闻新读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敬请关注。

  下期预告

  凡是看过老舍名作《骆驼祥子》的读者,都会为祥子的遭遇洒一把同情之泪。其实,在七八十年前的老广州,命运与祥子类似的人力车夫数不胜数。下一期,就让我们近距离看一看他们的生活吧。

  如果我们数一数广州城里最有掌故的道路,中山路无疑是其中之一,其名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它叫“惠爱路”,这个名字则由“惠爱街”演化而来,早在明清时期,惠爱街就已是贯通大东门(今越秀路口)与正西门(今西门口)之间的一条主干道,两旁官署林立,气相庄严,说是“广府第一路”,也并不过分。

  根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当年路口还赫然立着一座牌坊,名曰惠爱坊,以纪念广州建城两千年来有惠民德政的63名地方官,如秦代的任嚣,西汉的赵佗,唐代的杜佑、李商隐、韩愈,宋代的周敦颐、魏瓘,明代的王阳明……这些历史教科书上的“重磅人物”全在广州当过“父母官”,这座古城两千年的人文传承,由此可见一斑。除了惠爱坊之外,街上还有一座古祠,特别纪念两度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去帝号,归顺汉王朝的名臣陆贾。陆贾凭着滔滔雄辩之术,不费一兵一卒,为汉王朝安了天下,因此,在惠爱街这个黄金地段拥有一座古祠,独享香火和冷猪肉,也完全说得过去。

  惠爱街上的牌坊与祠堂并不只跟名人有关,也有为普通人立的。比如惠爱十约曾有的一座烈女祠,纪念的就是道光年间一个平平常常的姑娘。根据《番禺县志》记载,这个姑娘姓潘,排行第二,所以大家都管她叫潘二姑。潘二姑的父亲是一个富甲一方的盐商,在世时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奈何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夫家嫌贫爱富,退婚不成,某一日派人上门叫骂,诽谤潘二姑不守贞洁,伤风败俗。潘母又急又怒,想要见官理论,但潘二姑一言不发,平静如常,好似没有听到这些污言秽语一般。大家正觉奇怪呢,哪知当天夜里,潘二姑就投井死了。地方官派人上门查验,发现潘二姑不折不扣是处子之身,为此专门立了一座“节孝祠”纪念她。说实话,以前在地方志里读到孝子贞女的故事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反感于当事人的“愚忠愚孝”,但潘二姑的故事却让我有几分钦佩,也许是那一份少见的沉静,使我觉得,她如此选择,绝不是为了图一个“烈女”的名声,而是为了向荒诞冷漠的俗世做一个断然决绝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