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慢生活,从慢行系统开始

28.08.2017  14:36

慢生活,需要城市生态环境配套。在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中,人们才能“”下来,欣赏美景,休闲游憩。广报记者苏俊杰摄

叹早茶”的一个“”字,道尽广式慢生活之精髓。广报记者莫伟浓摄

在慢生活时代,出行更多地采用慢行系统(资料图片)

带着“慢悠悠情调”的有轨电车是慢生活的绝佳载体。广报记者邱伟荣摄

广州新论

有诗人说过: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近年来,慢生活越来越火,拥趸逐渐增多,打造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日前,广东省住建厅发布了《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指出广东将建慢行系统,着力推动步行与自行车道交通系统先行示范建设。今后,市民将由慢行系统享受慢的乐趣,感受慢生活的优雅。到底什么是慢生活?如何打造慢生活?广式慢生活又是怎样的?“广州新论”邀您共议。

慢生活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推崇“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慢生活,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节奏。当然,这种“”,并非有意拖延,更多的是一种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发现生活之美的心境。

打造慢行系统离不开“大交通小街区

出行更多地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慢行系统,是慢生活的核心元素。慢行系统要与城市大交通形成便利接驳,实现长距离靠公交,中距离靠自行车,短距离靠步行。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明确将推动步行与自行车道交通系统先行示范建设。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出行的55%,城市轨道建设里程达到1400公里。

少开私家车,更多地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慢行系统,是慢生活的核心元素。只有交通上做到了“”,并且慢得舒适、便捷,才能让人充分享受慢生活,而不会因为慢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慢行系统,不仅减少城市拥堵,而且更加环保健康。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慢行系统也是一种“”——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开车堵车、停车等位,恐怕还不如弃车步行来得轻松惬意。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首先是要加强自行车道、步道的建设。举例而言,共享单车让很多人又回到了骑车上班的日子,但在很多区域自行车道要么没有,要么长期被占,这样的出行体验就比较差了。在交通规划上为慢行系统提前留下空间,提升出行体验,自然会让更多人选择“”下来。其次,慢行系统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要与城市大交通形成便利接驳。城市边界越来越大,长距离交通靠慢行是不现实的。反而,只有大力发展公交系统,让公交能覆盖更多地域,深入到城市肌理中,才有慢行系统的生存空间。长距离靠公交,中距离靠自行车,短距离靠步行,各司其职才能相辅相成。

慢行系统的建设,不仅是一个交通系统问题,更要放在整个城市规划、资源布局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的规划思路都是宽马路、大街区的汽车主导式城市,而实践证明无限制地发展私家车,修再多的路也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国内有规划专家曾批评一些城市贪大求宽的规划理念,甚至出现了一百多米宽的马路,对行人不“友好”。有专家比较过纽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城市的马路宽度,尽管人口密度都很高,但全域平均道路宽度最高值是15.9米,远远小于国内一些大城市,“现在国内城市的道路宽度,实际上还是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标准,如今以车为本的宽马路做法已经被美国抛弃了。

近年来,规划行业对此已有反思,国际上更加推崇“小尺度街区”的概念。将工作与生活融入到一个小街区内,用窄马路、密路网取代现在的宽马路、疏路网,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都可以在步行或者骑车距离内到达,自然也就没有开车的必要了。比如广州目前大力发展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就明确规划为小尺度街区,每个街区地块的尺度是80米×120米左右,是国内最小的街区网格。在这样的规划理念下,慢行系统自然水到渠成。

(张涨)

营造慢活环境“一碗汤的距离”是标准

在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的规划上,应贯彻慢生活理念,提前布局。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应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是慢生活的前提。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稀缺品,所以慢生活才会更为人们所推崇。

慢生活,不仅需要心态,也需要环境的配套。应该说,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很多都是和“”配套的,从出行方式来看,高铁、地铁、快速公交,是为了方便人们从一个地方快速地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快餐、外卖,是为了方便人们更快地就餐;微信微博、快速读物,有声读物,是为了方便人们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这些虽然高效便捷,却总是给人一种疲于奔命的压力。

慢生活,需要城市生态环境配套。慢,是一种心境,要想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境,要想过上“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田园生活,需要城市里也能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可以通过绿道连接公园、湖泊、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居民生活区等场所,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让城市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有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人们可以驻足欣赏美景,亲近自然,休闲游憩。

慢生活,需要城市规划配套。如果说出门一趟,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太长,自然是想慢下来都不行。因此,在医院、学校、少年宫、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配套上,应该与慢生活理念相一致,方便人们就近就医、就近入学,就近享受各种公共服务。我们常说中国式养老的解决方案是“一碗汤的距离”,也就是说子女和父母的居住地要近,其实,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也需要“一碗汤的距离”,这是慢生活的前提。在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的规划上,应该贯彻慢生活理念,提前布局。

慢生活,需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90%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行色匆匆,机不离手,已成为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要让人们放下手机,放慢脚步,让精神和身体都彻底放松,还需要社会和民间组织发力,在提倡健康的慢生活方式上多下功夫。

总而言之,让回归自然、张弛有度的慢生活成为城市主流的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在城市管理配套上多下功夫。

(谭敏)

广式慢生活

叹早茶”最经典

广式慢生活,顺应自然,强调实质,一如广州人,低调、务实、简朴。

广式慢生活,从早茶开始。很多外地游客不仅对精美的广州点心赞叹有加,更对广州人喝早茶的“”羡慕不已:喝一次早茶,快也要花一两个小时,慢的话有可能是整个上午。亲戚朋友一起喝茶的,就相互之间“吹水”,一个人独饮的,一张报纸也能翻半天。奇怪的是,服务员也不会催促食客,或给脸色看。其实,这就是饮食上的广式慢生活。“叹早茶”中的一个“”字,道尽广式慢生活之精髓。“一盅两件”,在质不在量,又彰显广州早茶的极简主义。

除了早茶,布满大街小巷的甜品店也是广式慢生活的“落脚点”之一,逛累了,坐下来,一碗甜品下肚,慢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拥抱大自然,在绿水青山中享受慢生活,广州有白云山。白云山是广州市植被最丰富的地方,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每当节假日或周末,白云山都会吸引大量市民前来登山休闲。登高远眺,整个广州城尽收眼底,看山下急速运转的城市,念山上十分惬意的慢生活,感觉真是无比快意。

如果你是“文青”,广州有足够多的文化创意空间任你抒发情怀。红专厂、太古仓、TIT等去多了,广州还有大量历史和文化街区让你细细品味广州的岭南特色。

如果说地铁是快节奏的产物,有轨电车就是慢生活的载体。广州海珠有轨电车始于万胜围站,止于广州塔站。与地铁“呼啸而过”的速度相比,有轨电车多了“慢悠悠的情调”。除了在车上感受城市化气息,还可以走下车来,欣赏沿途风光。有轨电车所经之处多是广州“精华”所在,广州塔、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塔园、黄埔古港、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欢喜,让你慢下来。

早茶、白云山、创意园、有轨电车等不过是广式慢生活的几个符号。广州人都是“生活家”,对他们来说,人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子女承欢,万家灯火。广式慢生活,顺应自然,强调实质,一如广州人,低调、务实、简朴。 

(练洪洋)

欧式慢生活

慢是一种优雅

国外的慢生活是怎样的?欧洲不仅是“慢生活”理念的起源地,更是坚决执行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欧洲人的“”。

慢食:

一顿饭没四五小时吃不完

先看吃。欧洲所流行的慢生活最早就是从吃开始。1986年,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卡洛·佩特里尼发起了“慢食运动”,呼吁人们细嚼慢咽,享受美食的全过程。后来,一场“国际慢食运动”从巴黎席卷世界各地,连在日本这样以生活节奏快著称的国家都圈粉无数。因为“慢食运动”,手工面包、古法酿造啤酒等人气倍增;每年的4月3日至5日,德国斯图加特都要举办一次慢食博览会。

法国人认为,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最苗条的国家”,正是得益于慢食。一位定居法国的朋友告诉我,法国人喜欢喝咖啡聊天,不管户外多冷都坐在外面,一杯咖啡喝两三个小时很正常;还有吃饭,正式的晚餐从餐前酒到头盘、主菜、汤、甜点,没有四五个小时根本吃不完。

慢行:

行色匆匆会被开“罚单

再看住和行。意大利的奥维托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盖章”认证的“慢城”。在这个自中世纪就存在的古老山城里,人们保持着漫长午睡的传统,还有专门的法律禁止在限定的区域内建立大型超市、出售快餐等。更为“过分”的是,奥维托禁止汽车开入城内,整个城市成为行人徒步区。对此,一开始商家担心人流量减少,没想到游客不降反增。

在出行方面,欧洲部分城市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组织——“慢生活艺术组织”。每逢“世界慢生活日”等活动,他们会走上街头,提醒人们放慢脚步。这些“慢生活检查员”会在街道来回巡逻,一旦发现行色匆匆的人就亮出“罚单”,强制人们“减速慢行”。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托马斯·H·埃里克森写过一本书《时间,快与慢》。他在书里以“北欧四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作为样本,极力推崇“北欧人羡慕的小木屋”。这种木屋位置偏僻,有的还没电视、电话、网络等。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后拒绝用电,甚至摘下手表塞进抽屉,把时间抛到脑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紧张的生活慢下来。

慢活:

工作之余懂得放松自己

如《时间,快与慢》书中所言,有时,“拖延是一种优雅,慢速是一种美德”。欧洲人的“”,在工作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不少游客都“吐槽”去欧洲旅游时生活“不方便”,因为很多商店下午5时便关门了,而且“一言不合”就休息。信件,这种存在感越来越低的沟通方式,在欧洲很多国家依然重要:银行开户要寄信,学生成绩单也寄信……欧洲人的“”,其实是不为工作牺牲自己的私人生活,工作之余也懂得放松自己。

从欧洲的慢生活可以发现,慢并不是有意拖延,更多的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是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寻找生活的艺术,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