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年:广清共构新时期产业空间新格局

21.12.2016  12:37

清远并不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广清一体化,推进清远率先融入珠三角”。清远经济要发展起来,离不开广州的牵引作用。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就是要在城市上成为广佛都市圈的一部分,在产业上成为广佛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对接广州,不仅仅是南部地区,不仅仅是旅游产业,而是全域、全产业链对接,广清共建利益共同体,共构新时期产业空间新格局。

广清产业合作由于两者之间过大的发展落差,导致必然是以广州产业北上转移的方式为主,以多种模式在清远异地发展。

其一是异地产能扩张模式。广州有部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比较好的市场空间,但是在广州增资扩产的成本过高,这些企业可将新的生产基地就近放在清远,从而形成多基地布局。企业既有基于生产成本最优的考虑,利用转移区域相对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也有基于总体市场布局的考虑,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进入目标市场,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这种模式可使清远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的扩充产能往往是技术水平更高,或者设备更为先进的产能。

其二是产业异地配套模式。广州市具有比较齐备的产业体系,尤其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制药、装备、航空等产业已经形成集聚效应。但随着广州快速都市化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产业的配套半径不断扩大,产业不断外溢,很多企业可将生产的某些配套环节就近转向清远,从而实现广州与清远之间产业链的跨区域延伸。在这种模式下,清远靠近广州的地区可能会形成若干个配套产业集群或专业镇,从而成为广州的一个产业功能区。

其三是产品异地组装模式。由于城市地租的不断上升,占地比较大的组装、仓储功能继续放在广州的成本较大。为了压缩成本,很多企业会把这些功能就近放到清远南部地区,而将企业总部、研发设计等功能继续放在广州。总部出方案,各组件和零部件通过物流直接在清远完成终端产品的组装生产,然后再销往全国,乃至出口。这种模式构筑了广清一体的微观基础,在企业层面实现了共同体建设,有效地实现了利益捆绑。

其四是产业异地孵化模式。广州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广东省会城市,汇集了大量科技、金融和人才资源。很多机构和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和服务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需要孵化成为产品和商业模式以进行市场推广和商业化。广州的孵化成本和商业化试错较高,清远距离广州很近,要素成本也较低,有条件成为广州高新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孵化基地。这种模式借助广州提升了清远创新驱动的能力和经济活力。

广清一体化和产业链的共建必须把模式落实到平台上,以平台撬动资源,以平台集聚项目。当前,重点是抓四大平台建设。

一是广清产业园。立足为广州提供产业配套和产业拓展新空间,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和再布局,引导产业在园区内集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产业合作园建成广东省新兴产业成长区、广州产业外延拓展区、粤北振兴发展先行区,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二是广清空港经济区。借助广州空港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清远规划中的源潭现代物流园纳入其中,共同打造成国家级的空港经济示范区。依托空港经济区,建设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尤其是对接广州市“世界跨境电商之都”建设,发展航空物流,建设航空小镇、电商小镇。

三是广清旅游聚集区。针对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广州北、清远南的王子山以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优势,以相邻的长隆清远项目和花都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的合作作为两城旅游产业协作的突破口,构建跨区域旅游聚集区。

四是佛冈新农村示范区。重点瞄准广州和珠三角核心区的农业消费市场,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为方向,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创新现代农业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体验型农业,建设成为珠三角农业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和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基地。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