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广福镇一站式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18.08.2014  12:45


广福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秦秋霖 特约记者  涂永平  黄麟胜

  广福镇位于蕉岭县北部,地处闽粤两省交界,距县城24公里,205国道和长深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是广东省首批中心镇之一。去年底,该镇成立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科学有效地整合配置资源,开通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这一创新模式让干群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矛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日前,本报“镇村行”记者走进广福镇,探访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给该镇带来的变化。

  一张餐票架起干群“连心桥”

  “服务好了,效率高了!”广福镇村民钟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一站式服务让他们免去了吃闭门羹和来回跑腿的麻烦。记者看到,在这个由老市场改建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里,从受理登记、分流办理到限时办结,每一项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据统计,自去年底以来,该中心共接受432件业务咨询,办理业务280件,信访形势不断好转。

  为了更好地将社会治理服务向村级延伸,该中心还实行网格化管理,让镇村干部全部“沉到底”,使社会治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到人。今年以来,广福镇干部每月须自带餐票,到网格服务对象家中“同吃”四餐,每餐标准10元。种烤烟是广福镇的传统产业,今年6、7月,村民摘烟烤烟人手紧张,驻村干部便主动帮忙绑烟叶,送烘房。“我的第一张餐票就是这样流出去了!”该镇干部谢院新介绍说,村民热情邀他们共进午餐,饭后,他们便把镇里统一印制的餐票交到了村民手上。

  上门送政策农民吃“定心丸”

  田成方、渠相连、路畅通、机能耕……这样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在广福石峰村处处可见。在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过程中,该镇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高标准烟田整理项目”建设。去年冬,该村共平整土地500多亩,并按照国家高标准烟田整理项目要求,将群众承包地由多块变一块,由小块变大块。

  不少村民都有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石峰村村民罗日新就是其中一个,当听说土地要平整时,他也不太愿意。然而,当镇村干部拿着宣传册一次次登门拜访时,他开始动摇了。“田地由小块变大块,实现现代化耕作,想着还是挺不错的。”拿着土地确权证,罗日新高兴地说,自己现在流转了2亩多土地,每年每亩有1000元的田租。除此之外,自己还给承包商打工,每天干了活有70元收入。

  优服务促项目打造“聚宝盆”

  广福镇在大力推进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的同时,还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蕉岭生态工业园(北区)广福乐干工业园,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园区内的猪舍进行拆迁,并将土地进行平整,加快完善园区用地、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这段时间,镇村干部基本住在这里,跟进拆迁进度。”广福镇镇长郑康文告诉记者,从3月至今,该镇共拆除猪舍面积近万平方米,在优化环境的同时,腾出空间用于企业发展。

  在优化环境筑巢引凤的同时,该镇还着力优服务促项目。正准备投产的蕉岭佰霖荧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清平告诉记者:“今年5月,我们感觉用水很不方便,便向镇里反映,没想到很快就有了着落。”该镇在他们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现场拍板帮助解决4公里自来水管铺设问题。

  民风淳朴培育一方“好人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今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罗伟是广福镇石峰村村民,经常到大坝村高速路出口边的南山登山锻炼。为了他人能够安全登山,他以愚公精神,用8年时间开凿出一条1米多宽、2公里多长的登山步道,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确保登山群众运动舒适和人身安全。

  记者了解到,在广福还有着许多像罗伟一样默默无闻的平凡好人。镇干部告诉记者,该镇正在兴建的大坝公园在乡贤资助和村民帮助下有了轮廓。同时,在群众的支持下,镇村公益项目越来越多,仅大坝村就建成3个广场及3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