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 需增强气候安全观
本报报道,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市气象局、市气象学会、梅县区气象局联合组织举办“世界气象日”科普活动,向公众开放梅县气象综合探测基地。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举办世界气象日科普活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公众关心气象、理解气象和应用气象,对于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既是寻求和利用气候资源以满足发展需求的历史,也是抵御和抗争气候灾害以延续生存愿望的过程。“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需要我们科学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气象物候知识普及工作常态化,掌握更多应对技能。
应对气候变化人人可为,人人当为。一方面,要引导市民积极践行气象环保理念。这方面,在政府采取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加强气象科研、完善防洪排涝系统等措施的同时,普通市民更要置身其中,做到知行合一,坚持每天做一点,应对气候变化。比如,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吨水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从而降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让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进校园、进社区,通过组织观看气象科普视频、讲座和现场提问等方式,普及气象知识;通过发放气象知识通俗读物、布设气象科普宣传廊,普及和传播气象科普知识,丰富和拓宽大众气象视野和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提高他们规避自然灾害的能力。
气候变暖人为因素猛于虎。每个市民要以世界气象日为契机,杜绝过多地排放车辆尾气,过多地消耗电能,过多地裸露地皮等不文明行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气候安全观念,才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梅州蓝”作出应有的努力。
■ 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