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打造绿色低碳走廊

05.12.2015  14:36

从低碳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讨论“一带一路”,是一个新视角。“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气候变化,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成为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事关“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要素。因此,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设计,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

减缓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过去20多年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GDP年均增长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但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等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总体来看,沿线地区仍处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强关联阶段,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既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生产区,也是集中消费区;既是人类活动集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区域,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这一地区提供了世界60%的石油、55%的天然气、70%的煤炭和50%的发电量,也消费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一次能源,包括超过70%的煤炭、接近50%的天然气和40%多的石油。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但水资源量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环境差,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一地区,占世界40%的哺乳类物种、1/3左右的鸟类、鱼类和高等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人均生态足迹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出生态承载力的80%以上。

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多数位于气象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该区域带来了较重影响。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地势低洼,海岸线长,多台风、暴雨洪涝,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干旱导致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锐减,引发森林野火增加,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强降水及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使腹泻、登革热和疟疾等疾病流行的风险增加,脆弱群体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快速上升,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沿海和海岸带地区带来较大负面影响,马尔代夫等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欧亚大陆腹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整个天山区域近30年来所有冰川的退缩程度在15%~30%之间,河流补给减少,水资源矛盾加剧,灌溉农业、绿洲开发受影响。同时,冰川加速消融及由此导致的最大径流引发的洪水可能危及民生并导致经济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也影响到中东欧地区的农业尤其是灌溉农业,因为高温、干旱、水灾和土壤退化将进一步加剧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威胁到该地区许多国家的粮食安全。

打造绿色低碳走廊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既体现我国的国际责任感和对新型发展方式的自觉,也有利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永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纳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设计,将沿线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新兴的绿色、低碳走廊。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一带一路”所涉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的安全,森林、草地、湿地的保护和发展碳汇),应成为沿线国家合作的一个重点,既可以是南南合作,也可以是南北合作。

二、“一带一路”所涉气候变化应对,应着重提高沿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灾害的风险能力。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要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同时要加强沿线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员培训和相关制度模式的经验交流等。

三、“一带一路”所涉能源合作,应致力于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发展低碳能源和节能技术,提倡可再生能源。

四、“一带一路”所涉城市建设,应广泛借鉴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经验,将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相结合。例如,可以鼓励我国低碳智慧城市与沿线各国建立姊妹城市,推动城市、社区和乡村的低碳发展。

五、“一带一路”建设所涉产业转移,应着眼于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包括节能减排和能源的梯级利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循环型产业链。

(齐后卫)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