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之旅
新华社记者 陈威华 贾安平 刘隆报道 暴风雪、洪水、高温、雾霾、干旱……这一年来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各种极端天气,以及2014年可能成为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研究报告,都在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巴黎举行。为了气候谈判这场经年累月的拉力赛能最终在巴黎“撞线”,中美两国于今年11月在北京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12月的利马气候大会取得了预期进展。到本世纪末,国际社会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比1750年工业革命前的气温水平高2摄氏度以内的努力,堪称一场“雄心”之旅。
利马,发展中国家积极作为
12月14日,《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在利马落幕,它是气候谈判多边进程的重要节点。
利马气候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各方就巴黎大会上预计达成的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的要素交换意见、增进理解、缩小分歧。
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主张这份新协议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要素,并认为这些要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发达国家则主要突出减缓,不愿在适应、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承诺。
本次大会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以及由中国、巴西、南非、印度组成的“基础四国”致力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南南合作。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利马大会上多次表示,中国将加大南南合作力度,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继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利马大会进一步细化了明年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的各要素,为进一步明确协议草案奠定了基础,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确保多边谈判于2015年达成协议的积极信号。同时,进一步强调未来的这份新协议将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初步明确了2020年后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所涉及的内容,为各方尽早提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
北京,大国发挥领导力
2014年11月12日,是个写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中美双方在北京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了中美两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并表示将携手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达成富有雄心的2015年协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这份联合声明表示赞赏,称此举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新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美两国展现了世界所期待的领导力。他敦促所有国家,尤其是主要经济体在不迟于2015年第一季度公布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发表联合声明,欢迎中美2020年后各自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并重申欧洲理事会今年10月通过的《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该文件对欧盟的温室气体减排、增加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做出了安排。在当前形势下,各方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为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可靠、持久的气候变化新协议而努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专家普遍认为,《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全球树立了合作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新范例,将为明年达成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带来推动力和良好势头,将对各国增强互信、坚定以联合国多边机制解决气候问题的信心产生深远影响。
巴黎,人类 “ 机会之窗 ” 开与合
布尔歇是位于法国首都巴黎东北郊的一个美丽小镇。2015年年底,这个小镇将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此举行,国际社会多年来气候谈判的努力将在此接受检验。
如果说历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在努力打开“机会之窗”的话,那么巴黎的这次大会将决定这一“机会之窗”的开合。
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水平高2摄氏度以内,否则生态灾难可能一触即发。
在经历多次气候变化大会的艰难推动后,各方都对巴黎大会给予很大期望。在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法国总统奥朗德强调,世界需要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紧急行动,“在2015年的巴黎大会上,我们应当达成雄心勃勃的全球协议,让地球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其吸纳能力相当。该协议将形成法律框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强调,目前仍有机会实现“升温2摄氏度以下”,但机会之窗正在闭合,所有国家必须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社会各个层面都应积极介入。
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旅程,在经过北京和利马的中途加油、鼓劲后,正为在巴黎顺利“撞线”做最后一程努力,以期用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为人类和地球的福祉提供坚实保证。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