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再造一个“新东莞”应当有底气

17.05.2014  09:07

  水乡水网水系和文化资源特色非常鲜明。 南方日报记者

    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广东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公开亮相。

    总规提出的水乡经济区四个定位是如何确定的?17年间水乡经济区经济增量要再造一个“新东莞”有没有底气?被视作东莞西部城市副中心的望洪新城怎么建?

    11月28日晚,参与总规编制的主要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勇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水乡经济区17年后再造一个“新东莞”应当有底气!他表示,总规体现了转型发展、统筹协调的思路和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的方向,对于珠三角乃至全省区域协作、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水乡定位从“”到“

    “水乡经济区要实现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高度融合,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导示范经验。

    南方日报:和其他城市新区的总规相比,东莞水乡经济区总规有何特点?

    罗勇:把水乡特色作为经济区名字的,东莞水乡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首例。具体来说,总规体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注重营造水乡特色的空间布局,打造绿环水绕、复合发展的生态型、组团式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改变传统“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珠三角地区正在从过去的马路经济向轨道经济转变,通过建立以轨道网为骨架的“水乡公交网”,引导区域城乡资源围绕公共交通节点集聚发展,形成生产、生活配套完善的城镇功能组团。水系、农田、湿地和公园体系将成为城镇功能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带,避免城镇建设无序蔓延。

    第二,注重建设彰显水乡田园和湿地自然风光的水乡特色生态系统。水乡水系两岸的湿地、鱼塘、果林等生态资源丰富,奠定了经济区的自然基础。总规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形成水网、农田、湿地交织镶嵌的水乡生态绿化网络。

    第三,注重水乡特色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岭南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融合。水乡有着悠久的传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岭南水乡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代表地。

    第四,注重打造水乡特色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和临港产业。水乡很多地区目前仍以造纸等传统的临水制造业为主。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交通区位的改变、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水乡发展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都市农业带来机遇。

    南方日报:在经济区中期概念规划中,曾提出三大定位,总规提出的四大定位,增加了国家水乡生态文明示范区,将幸福导向产业示范区变为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您如何评价这一变化?

    罗勇:东莞水乡有良好的水生态自然条件,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城市群中都是少见的。在这里建设国家层面的水乡生态文明是题中应有之义。总规提出的关于生态修复、优化国土格局和城市布局、流域治理等探索生态保护特别是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将为珠三角和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从幸福导向产业示范区到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后者更能显出产业导向与区域作用的紧密结合,针对性更强。过去30年珠三角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弊病无需赘言。现在,水乡的交通节点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交换,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这里不仅要成为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更应当为整个珠三角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先导示范经验。

    南方日报:水乡地区被提升到粤港澳台合作新模式的高度,水乡的优势在哪里?您如何评价水乡地区作为穗莞合作平台的定位?

    罗勇:东莞水乡与港澳台已经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这里位于港澳台与内陆地区水上交通联系的主航道上,已开通虎门港至高雄对台直航航线,拥有全国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是对台教育合作的先行地区。香港约三分之一的蔬菜来自水乡,这里是粤港农产品合作的重点地区。这些优势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未来可以在现代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在穗莞合作上,这里是两地门户地区。东莞与广州已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两地应在基础设施合作上提速,打通更多交通联系通道。

     2

    第三产业能支撑GDP目标

    “今后一段时间应当是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相对落后的第二产业优化提升,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17年后再造一个‘新东莞’的目标应当有底气!

    南方日报:总规中对GDP增长提出了明确目标,从去年的700亿元要增长至2017年翻一番,17年后达到5200亿元,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能否支撑这一目标?

    罗勇:总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有三个基础。

    首先是产业平台的支撑。总规提出四大产业基地、五大服务平台,比如麻涌的临港产业、沙田的海洋新兴产业、虎门港的物流,石龙石碣高埗的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产业集群是主要的实体基础。尤其是总规提出发展以水岸经济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将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其次是水乡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的支撑。比如,总规提出建设六大水乡风情体验区,将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总规预测到2017年,水乡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1000万人次,2020年再翻一番。

    第三是总规提出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也将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了续建新建3段城际轨道交通,虎门二桥和3条高快速路,建设一批新的对外联系通道和内部联通道路。还要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投入,在能源保障、供排水、水利和综合防灾等领域建设一批项目。公共服务领域在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等方面也将有一批项目。

    总体而言,总规力图将东莞过去外源外向型的产业导向,转变为内需消费型产业。未来水乡经济区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局面。今后一段时间应当是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相对落后的第二产业优化提升,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经过上述测算后得到的,我们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南方日报:东莞毗邻广深,这两个城市现代服务业都比较发达。水乡港口产业也面临周边城市的竞争。经济区主打现代服务业、港口产业如何在差异化中谋求发展?如何看待都市农业在水乡发展中的地位?

    罗勇:在编制总规时,我们已经考虑到水乡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问题。

    比如,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突出水岸经济特色,包括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这些专门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东莞现有产业结构、水乡未来交通枢纽地位密切相关。另外,依托水乡的独特生态人文资源,还提出重点发展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健康服务等产业。广深等城市中心区的现代服务业,会更强调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水乡可能与他们有重合,但也有会明显的地域层次差异。

    在临港产业上,水乡的优势来自河海联运的优势,依托虎门港、新沙港以及东江沿线的河港资源,利用珠三角的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重点发展临港物流、高端装备等产业,提高临港经济对东莞整体发展的带动能力。

    水乡的都市农业具有示范、观光和科研等三重价值。这里有望牛墩奥运蔬菜基地、香飘四季农业园等,将来要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水乡经济区规划面积只有东莞市域面积的五分之一,但耕地占全市三分之一,水乡经济区是组团发展模式,岭南特色的农耕庄园、果园点缀在组团之间,成为观光休闲的基地。此外,这一地区的新型园艺种植产业有技术基础、有市场需求,上述基地也能为科研提供相应基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