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 “粽”情义 云吞面店端午节前不卖云吞面卖粽子

26.05.2017  09:30

足料粽子让人垂涎欲滴。

 12个人分工协作,现场包粽子。

  一位买到粽子的年轻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大洋网讯  人来人往的中山六路骑楼下,一家小店门前满溢着碱水混杂粽叶的香气。这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老字号云吞面店,每逢端午前夕,这家店连续八天不卖云吞面卖粽子,这样的传统已延续20多年。店内包粽子的师傅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都是这家店的退休员工,他们让这里不但飘着粽子香,更保留了一份老广州的人情味。

不好意思,这几天不卖云吞面,过了端午再来吧。”23日一早,这家位于中山六路的云吞面店,在店铺最醒目的地方,挂出了几张五颜六色的新招牌,每张都是员工亲自书写:双鲍双黄足料粽王、金牌八宝鲍鱼粽、蛋黄鲜肉粽……

店内仍是熟悉的“味道”:老式的电风扇和白瓷砖,镜子上褪色的“欢迎惠顾”,都记录着这家老字号云吞面店走过的岁月。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店内所有的铁制桌椅都变成了包粽子的工作台,制面机也盖了起来,平时盛云吞面的大锅都用来包粽子。

在收银台旁的备忘表上,详细地记录了蒸煮粽子的时间,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内,10多名师傅分工协作,包粽子、煮粽子、收银……干得热火朝天。店员告诉记者,从23日起到端午节一连八天,这家云吞面店所有的面制品都会暂停供应,改卖粽子。

有意思的是,在店内包粽子的老师傅,几乎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原来,他们都是这家店的老员工,每逢端午节前,就会齐聚店里,一起包粽子。

73岁的刘锦珍告诉记者,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这家面店工作,之所以开始“改行”卖粽子,是因为云吞面有淡旺季之分。每年夏天,进店吃面的人就会减少。为了填补淡季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末,员工们就想了这个主意——每逢端午节前卖粽子。“最初还担心生意不好,只敢提前两三天开卖,没想到,一推出就大受欢迎。

刘锦珍告诉记者,包粽子的师傅中有一部分是店内的员工,其余大部分都是这家店的退休老员工,每年,他们这些退休老员工都会在端午节前过来帮忙。员工们夜里准备材料,师傅清早就开始包粽子。“每个人一小时能包50~60个,从早上7点左右一直做到傍晚5点半,每天店内能卖出几千个粽子。

不变的“足料

创新“鲍鱼粽

鲍鱼、瑶柱、猪肉、冬菇、绿豆、咸蛋黄、花生、莲子、糯米、粽叶……在店面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材。两片粽叶交叉叠好,抓一把糯米、一把绿豆、再捻几片猪肉、冬菇和瑶柱,最后再卷两片粽叶封口,不到一分钟,一个饱满的大粽子就在珍姨的手中完成了。

店里的粽子之所以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客人,珍姨神秘地笑了笑说:“手势好、用料足!我们都是现买现做,无论是食材还是制作过程,都在他们眼皮底下,自然买得放心。”在她看来,这也是老街坊们对老手艺的信任。

这群老师傅虽然都年过花甲,却是人老心不老,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除了传统的咸肉粽,大约三年前,他们推出了双鲍双黄粽,两只十五头鲜鲍鱼再加上两个金灿灿的咸蛋黄,还配上花生、莲子等辅料,看上去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一经推出立刻成为店内“粽王”。

街坊爱“广味” 老员工恋粽香

这份对品质的坚持,俘获了一众街坊。23日一早才6时多,就有街坊来问粽子什么时候开卖,到9时许,店门口已经聚满了人,买粽子的队伍已经排到了马路边,到下午1时许,第一批煮好的粽子已经全部卖光了。

特意从海珠区骑着自行车赶来的陈先生下午1点多才到店面,发现第一批煮好的粽子已经卖完了,只好悻悻而归。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年都会到面店买粽子,“传统工艺,老广味道。

73岁的刘锦珍,退休22年;60岁的周志明,今年刚退休,往年都请假来帮老东家包粽子;工龄43年的廖绮龄,如今已经入股成为了小店的股东和法人代表;66岁的董学信,退休11年,这个当年爱写书法的老顽童为老东家写下了“粽子”招牌……这群老员工们每年都会将端午节前的这个星期当成他们的相聚时刻。说到这,珍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几十年了一直闻着这股粽子味,但还是觉得特别香。

文/广报记者申卉   图/广报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