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817处历史建筑全部有了“度身定制”规划

01.01.2020  20:32

大洋网讯 近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广州市第四、五、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这意味着广州已经公布的6批、共817处历史建筑全部有了“定身定制”的保护和利用规划。规划为历史建筑未来多样化的活化利用提供最大可能性,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鼓励活化利用,尽量减少对合理使用的限制。

为多样化利用提供最大可能性

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的规定,每批次历史建筑都要在公布后编制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利用原则,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提出保护利用要求。2016年广州公布了第一批398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2018年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本次公布第四、五、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意味着广州已经公布的6批、共817处历史建筑全部有了“定身定制”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目前广州市已全部完成文化遗产普查的历史建筑线索认定,全市历史建筑名录基本稳定,总数达817处。后续将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完成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根据保护利用工作需要动态调整保护名录,由市住建局完善历史建筑安全及修缮监管等制度建设,由各区人民政府完成挂牌工作及落实巡查、监管等日常管理工作。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由通则文本和保护利用图则组成,其中保护利用图则是针对每处历史建筑“量身定制”:记载历史建筑的基本属性和价值特征,划定保护范围,明确禁止性用途,提出合理利用建议。同时还为每处历史建筑绘制了核心价值要素信息图,把需要保护的立面、平面、结构、部位和装饰等,以图文对照的形式逐一标出,既方便保护责任人使用,也便于监管。

同时规划为历史建筑未来多样化的活化利用提供最大可能性,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鼓励活化利用,尽量减少对合理使用的限制。明确历史建筑可活化为民宿、客栈,特色餐饮,展示场所等,而且在符合相关要求情况下,还可申请适当增加其建筑使用面积。

在活化利用方面,要求遵循四大原则:合法、适度、多元和开放。其中提出,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应该避免同质化,适应所处地段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社群的使用需求,鼓励适度混合的多功能使用。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采取定时开放、预约开放、挂牌介绍说明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开放,充分彰显历史建筑的特色价值,充分发掘其社会文化效益,充分发挥其教育、科普作用。

红线女旧居、二沙岛跳水台、红专厂站台等入选

第四批历史建筑共52处,以村落遗产为主,主要集中在白云、番禺、南沙三区,集中体现了广州周边村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构)筑物类型。包括红线女旧居、白云区书院群、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沙牌坊等。

南沙牌坊

第五批历史建筑共有103处,其中,越秀区共27处,是广州公共建筑、摩登住宅,体现东山洋楼特色风貌和价值的建筑代表。荔湾区共76处,是广州商贸建筑、骑楼,体现西关特色的风貌和价值建筑代表。

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单的第一号就是二沙岛露天跳水台。该跳水台建成于 1956年,在此训练的运动员们屡获佳绩,诞生了一批世界冠军,包括陈肖霞、李巧贤、谭良德、李宏平等人。培正小学善正楼也入选了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单,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恤孤院路48-1号培正小学内,高4层,砖混结构。建筑为中西结合式风格,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此外,名单内还有市民非常熟悉的永汉电影院。

培正小学善正楼

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的共96处,广泛分布于越秀区、海珠区的历史城区内,以及天河区、黄埔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和南沙区的传统村落中,以村落遗产为主,类型涵括祠堂、家塾、炮楼、近现代住宅、传统民居等,其中的祠堂、家塾、凉亭、门楼等公共性较强的传统建筑,是村落传统生活的集中体现。

花都杨氏更楼

第六批历史建筑中,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礼耕家塾,是该区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学堂建筑;花都区的杨氏更楼、从化区的钟楼村炮楼等则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防御建筑,见证了广州周边村落防御外敌的历史;近现代住宅如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的馨园,是中西结合风格的独立式住宅,现已活化为精品民宿和岭南建筑博物馆。此外,广东罐头厂(红砖厂)内的冷库、包装仓库、站台等工业遗产也纳入名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