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惠城中心区将新建改造各5座垃圾中转站

27.02.2017  13:07

  南方日报讯 (记者/卢慧 通讯员/孙逊 陈伟强)城市里每天有大量生活垃圾要处理,其中垃圾中转站是垃圾处理链条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在充分考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和民意的前提下,惠州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推进,截至目前,惠城中心区建成、运行的垃圾中转站达到32座。

  “惠城中心区新建、改造各5座已纳入今年民生实事。”日前,惠州市环卫局工程技术科科长李小军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透露,根据中远期规划,中心区共将建成、运行150座垃圾中转站。

  最大垃圾中转站门前无明显臭味

  与公园花红树绿相得益彰,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异味,如果事先不知情,根本无法想象鹿江公园旁的这栋建筑竟然是垃圾中转站。

  “这种新型的转运站,技术为国内最先进,很难再看到蚊蝇污水。我们管理人员每天工作完毕后,吃住都在这里。”东平环卫所所长李谷良介绍。

  去年底,鹿江公园垃圾中转站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作为目前惠城区最大的垃圾中转站,鹿江公园垃圾中转站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47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时留意到,虽然垃圾从外面进入垃圾中转站时有些臭味,但很快就可通过抽风、喷洒等作业除去异味。而在不处理垃圾的时段,即使站在门前,也闻不到明显臭味。

  李谷良介绍,由于配备了环保负压除臭设备,将垃圾站内产生的臭气实现高效除臭处理;配置了污水单向倒排系统,对垃圾压缩出来的污水及冲洗污水全部都进行密闭倒排,解决了以往垃圾中转站臭气四溢及污水横流等现象;按干湿垃圾分类要求设置2个厢位,采用勾臂密封压缩厢进行垃圾运输,最大限度解决“跑冒滴漏”现象。此外,每天垃圾清运后,管理员将对站内外及时进行清扫、清洗、除臭,以确保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惠城中心区正在运行垃圾中转站共32座

  不仅是新建的垃圾中转站,旧有的垃圾中转站通过改造也焕然一新。

  在东平公园郁郁葱葱的绿地之间,一座琉璃顶的建筑古香古色,这是正式升级改造后的垃圾中转站。

  李谷良介绍,东平公园垃圾中转站承载着桃子园至上东平一带的生活垃圾转运,日常垃圾量有6至7车,节假日高峰期时,垃圾量达到11车,每车垃圾重达7吨左右。

  “由于垃圾处理量大,过去单厢运行耗时长,难免有臭气溢出,让公园周边锻炼的市民不满意。”李谷良说,启动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工程后,单厢运作升级为双厢,除臭方式也升级为负压式,“一个厢运行时,另外一个厢就可以即时清洗,改造后的垃圾中转站再也没接到过市民投诉了”。

  包括鹿江公园垃圾中转站、东平公园垃圾中转站在内,近几年来,惠州逐步推进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工程,正在运行垃圾中转站达到32座,积极为“垃圾围城”破题。

  其中,2015年规划新建的东奥园中转站、嘉逸园中转站、马庄河桥路中转站、河南岸公园中转站、鹿江公园中转站选址分别位于小金、古塘坳、马庄、河南岸、东平片区,5座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都能达到50吨以内,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垃圾收运需求。规划改建的5座垃圾中转站分别位于石湖苑、江畔花园、东平公园、滨江公园和花边岭,“位于花边岭的垃圾中转站改造工程仍在动工中”。李小军说,2016年规划新建的5座垃圾中转站仍在推进中。

  垃圾中转站改造需“啃硬骨头

  李小军介绍,虽然各部门不遗余力在推动垃圾中转站建设,但当前惠城中心区日产生活垃圾量已近1700吨,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当前垃圾的收运和转运需求。

  “早些年惠州垃圾中转站大多数是单箱的,规模小,设计标准低,个别操作也不够严格规范,因长期超负荷运作导致垃圾转运站易发故障和散发臭味,引起市民的不满。”李小军坦言,市民对于垃圾中转站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后垃圾中转站选址难、建设难、投入使用难的问题。

  不过,在市区建设垃圾中转站,是目前处理垃圾最好的收运模式,可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李小军介绍,中转站建成后,环卫工人采用定时、定点、集中收运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一是可以减少暴露性临时垃圾放置点产生的污水、臭气和蚊蝇等二次污染;二是可以减少垃圾装运时在装运点产生的各种污染,对装运产生的污水和臭气集中处理;三是可以取消社区内垃圾桶点污染源,净化社区的空气。

  同时,建设垃圾中转站,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有限的财政经费。据环卫部门在工作实际中测算,转运30吨生活垃圾,采用压缩站机械设备装运与采用临时垃圾桶点人工装运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4—5倍,可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建好转运站,就可以撤掉服务范围内影响市容市貌成片成排的垃圾桶。

  除了新建,升级、改造部分旧的垃圾中转站也是“硬骨头”。李小军透露,目前部分旧的垃圾中转站由于大小、高度的条件限制了其不能采用新型的负压除臭设备,而传统的生物式除臭效果又不尽如人意,“部分旧中转站可能面临扩建或改建,还需要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为我们共同的美好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