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路漫漫,妈妈陪你走

05.11.2014  13:12

  ●本报记者  曾秋玲

  “彤彤,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是心形的,一个是圆形的。盒子里面装着什么呢?彤彤是想先看心形的盒子,还是圆形的盒子……”日前的一个下午,古小芹(化名)按照预定的安排,带着6岁的女儿彤彤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上亲子课,她在老师的指点下对彤彤进行语言训练。“心……”彤彤发出一串含糊的声音……

  此时,古小芹4岁的小女儿琳琳也正在隔壁的小教室里,跟着老师上“一对一”语言训练课。

  彤彤和琳琳都是听障儿童。古小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从大埔来到梅城租房住下,让女儿持续规范地接受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实施的免费康复训练,至今已经3年多了。

  “我原先和丈夫一起在中山打工,最大的梦想就是辛勤劳动,挣了钱能在中山买房买车……”古小芹含泪讲述道,“彤彤2008年出生,才几个月大,我就把她留在老家由奶奶带,自己返回中山打工了。2009年春节回家几天,也未觉察出异样。后来打电话得知小孩还未开始学讲话,有点疑惑,但老人说这是正常的……”直到暑假,同在外地打工的彤彤伯母回家探亲时告诉古小芹,彤彤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古小芹慌忙赶回家,“在彤彤背后拍手、敲打物件、按摩托车喇叭……全无反应”。

  古小芹和丈夫带彤彤到梅城、深圳、广州多次检查,打心眼里不愿相信彤彤“无听力”的残酷事实。而那位深圳医生所说的“要准备三四十万元到香港做手术”,更是把小夫妻吓住了。只得又把彤彤交给奶奶带,夫妻俩继续外出打工,拼命挣钱,筹集手术费。

  2010年冬,小女儿琳琳出生。“几个月大了,也是对声音没反应。一检查,又是‘无听力’!”古小芹夫妻俩感到巨大的压力。

  2011年6月,古小芹获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医疗队到大埔义诊,立即带彤彤前往咨询;7月3日,她就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附近租房住下,让彤彤接受抢救性康复训练。“戴上助听器,彤彤可以听见声音了,可她不理解声音,教她讲‘爸爸’、‘妈妈’,不下10万次,还是没学会。”但古小芹始终没有放弃。2012年初,她又把琳琳接来,戴上助听器,接触声音,接受语言训练。

  2012年6月,我市开始实施“七彩梦行动计划”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2012年9月28日、2013年1月10日,彤彤和琳琳分别接受了免费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姐妹俩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琳琳,跟正常同龄人已没有多大的差距。今年9月、10月,彤彤和琳琳先后进入了普通幼儿园。

  每天早上,古小芹把两个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去幼儿园,又按预定的时段分别接两个女儿到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上课。闲暇时间她帮助房东管理出租屋及打扫楼梯获取一点报酬以帮补生活,晚上还对女儿进行至少两个小时的语言训练。

  3年多来,古小芹带两个女儿在梅城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婆婆在大埔老家留守、丈夫在外打工,可谓“一家三分”。但家人之间经常通电话,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分享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彤彤和琳琳能够早日完全康复,成为全家最大的梦想。

  据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小辉介绍,目前在该中心接受免费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有聋儿65人、脑瘫儿40人。记者了解到,这100多个残疾儿童家庭,情况和古小芹家大同小异。如古小芹租住的那栋楼,20多户租客全是“同病相怜”。这些残疾儿童的家长们,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但他们咬牙坚持,不离不弃,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以深沉的爱和责任,守护着孩子们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