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67岁老校舍 建校园博物馆

27.09.2015  11:22
在顺德陈村有这样一处村庄,她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后人的聚居地,是独具岭南花乡特色的古村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她是仙涌,一个遍开红莲的地方。

在顺德陈村有这样一处村庄,她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后人的聚居地,是独具岭南花乡特色的古村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她是仙涌,一个遍开红莲的地方。

悠悠历史,以仙为名

仙涌村开村于唐末,原名河涌,吕姓族人长居此地,并设花园。相传吕洞宾曾游花园边河涌,吕家为纪念吕祖,遂把此处命为仙涌。

她完整的保留了朱氏始祖祠、清溪叶公祠等明清建筑,沿着入村大道,老榕垂须,河岸排列着多家仿古青砖房屋,一路走来,穿梭时光之感油然而生。

见证历史,三景校园

村民集资捐建于1948 年的紫阳学校,现如今已是仙涌小学的一部分。学校参照黄埔军校的风格进行建筑,是顺德少见的近代建筑群体。

紫阳学校现址

两排黄柱黑瓦的石屋,在现在并不容易寻找。目前校舍作为学校活动的场地、展览室场、农家书屋等。

学生们在古色古香的校舍诵读三字经

紫阳学校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学校以朱熹之号“紫阳”命名,校名更是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提写。紫阳学校结束了仙涌村住宅私塾、祠堂教学的历史。该校建成之后,所有学生都到新校就读。

仙涌小学除了保留解放初期的校舍、还保留了改革开放后80年代的校舍,以及近期新建的校舍,成为省内不多见的三个阶段校舍并存的校园,可谓校舍的“历史博物馆”。70和80后的童鞋,不妨来个小学、中学、大学的集体回忆吧。

理学文化,源远流长

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的大门是上下分开的,下部只有一半人胸口那么高,平日进宗祠都要先弯腰进去以示恭谨。

从仙涌小学出来横过马路。就到了名声在外的朱氏宗祠。古时除了用作祭拜,这里也是朱氏子弟在解放前读书学习的地方。在申请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是当地村民娱乐和仙涌曲艺社的用所。

这里记录着修筑祠堂的朱氏族人的贡献。

相传朱熹三儿子朱埾与妻小失散多年后,在仙涌团聚,朱熹后人自此定居仙涌。这座朱氏始祖祠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始祖祠的后面,还有一个百岁园,里面种植了百种植物,寓意百岁兴旺。

人们曾经在地面铺上瓷砖以示整修,后因保存旧貌需要又被拆掉。

仙涌朱姓村民存有《朱安隐堂族谱》,说明朱熹第三子为始祖。据说当时朱姓有20多间祠堂,岁月更迭,便只留下这一个。同时,朱氏后人每年都会在祠堂或紫阳学校开展研究“朱熹”理学的研究活动。

清溪叶公祠

叶公祠在仙涌有两处,临街对望。旧叶公祠始建于咸丰年间,于1997年再度重修,现在用做老人活动场所。新叶公祠尚未装修完毕,不过灰墙黑瓦还是沿用了古时风格。

旧叶公祠

新修的叶氏祠堂,仿古复古一项下了足够气力

映日荷花别样红——仙涌公园

九月初的仙涌公园莲池依旧繁茂

仙涌公园位于整个村庄的南角,各色树种在其中交错排列,奇石异树遥相呼应。老书记朱健伦曾是它的规划者之一,他说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湖心亭莲碑

仙涌公园的莲种来自朱氏宗祠门前的莲花,据说当年东西各植4株,东边的四棵很快发芽,而西边的则是湖心亭落成之后才含羞冒尖。

老书记向人们讲解莲池的趣事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曾经种下过一批白莲,开过一次之后便被红莲取代,时人奉为神明显灵,湖心亭上便有了“圣灵”匾。

古村新颜,淳朴民风

桔从中劳作的村民

仙涌村目前有六千余常驻人口,村民以种植观赏桔为主,村边的农田此时一片浓绿。主任介绍说,如今有更多的村民转向种植罗汉松,经济收益更高。

叶铭豪是仙涌本地人,在外求学过后回来当上了村干部。沿路他与村民打成一片,侧面反映了当地政府与居民联系亲密。

村民在河边拉家常

河道里不见杂物

走在仙涌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且安静。这里的河道每天都有专人清理,乡道也是不见杂物,村民们围坐在老榕树下闲话家常,和着莲香的微风拂过,形成一幅静谧安详的画面。

村里最著名的一棵老榕树,是镇政府的奖励。

这座始于唐末的古村,正是岁月给予城市最深的刻痕,更像是一座城市的后花园。于顺德,它是产业大村,创造产值不断提高;于村民,它是精神乐园,古今皆宜。便捷交通:公交路线:806、352 仙涌村站下车即是自驾路线:文登线与花卉大道交汇处向东行驶即是

途径仙涌的高速和道路众多,广明高速在仙涌设有出入口,佛山一环、佛陈路、文登路都途径仙涌;随着佛山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涌村设有站点,届时仙涌的交通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