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21.08.2014  09:38
从专业角度,殷瑞钰认为,富含氢气的焦炉煤气,是双方开展循环利用的最佳突破口。他建议双方要进一步下定决心,达成共识,加快推进。企业行为要充分考虑市场、成本等因素,因此双方要立足价格、供需稳定性等因素,坐下来开展务实的谈判,做到互惠双赢。

  19日上午,在被誉为科学殿堂的中国工程院的一间会议室里,“东海岛”、“钢铁”、“石化”、“循环经济”等字眼不时飘出——十余位国内钢铁、石化领域的科学家济济一堂,正在热烈讨论着有关湛江循环经济发展的话题。

  顶尖专家共同关注一个地方工业项目,在业内十分罕见。科学家对湛江的“偏爱”,源于距离北京五千里外的东海岛,那里不光是湛江现代产业航母的起航地,还是中国工程领域有关“循环经济”的梦之地,更被工程学界、产业界寄予重望,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美丽中国梦的一块试验田。

  运筹于京城,实践于湛江。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东海岛能否探索出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新路,打造出循环经济样本?科学家们纷纷建言谋策,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这是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

  在咨询会上,院士专家们达成了系列共识——

  共识一:发展东海岛钢铁石化循环经济,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工程,是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节能减排时代背景下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工程界对此充满信心。

  共识二:湛江东海岛钢铁循环主要围绕焦炉煤气制氢这个中心环节展开,钢铁、石化双方要达成算账、平衡、共享的共识,本着“利益共享、务实推进”的原则,算好帐、精平衡、广循环,有效务实推进东海岛循环经济工作和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共识三:东海岛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循环,由企业主导、政府支持;二是企业之间循环,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目前主要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社会之间循环,必须重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建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

   钢渣可做海岛水泥原料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我国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他认为东海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突破,就钢渣的回收利用,他建议,可用来生产耐海洋腐蚀的特种水泥——海岛水泥。

  他在现场算了一笔账,生产1000吨钢可排出500吨钢渣,相应电厂产生20到30吨的煤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原料。普通水泥不耐海水腐蚀,而钢渣水泥经过技术处理后,生产的建材耐腐蚀,在海水中可使用20到30年,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他建议湛江可对这个项目进行研究论证,如果可行,不妨一试。

  徐德龙还建议湛江要在更大范畴、更大范围谋划实践循环发展理念,力争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

   焦炉煤气作为循环经济突破口

  “钢厂是去碳去氢的过程,过去我们只提取利用焦炉煤气的热量,完全忽略其中的氢,而炼厂是加氢裂解的过程,两个大厂之间,正好可以形成能量流,实现非常合理的区域性重大工业的配置。”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充分肯定了湛江开展循环经济的构想。

  从专业角度,殷瑞钰认为,富含氢气的焦炉煤气,是双方开展循环利用的最佳突破口。他建议双方要进一步下定决心,达成共识,加快推进。企业行为要充分考虑市场、成本等因素,因此双方要立足价格、供需稳定性等因素,坐下来开展务实的谈判,做到互惠双赢。

   打好循环牌 细算经济账

  中石化集团科技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认为,要从国家层面来认识东海岛循环经济项目的特殊意义。他建议,湛江市、宝钢湛江钢铁公司、中科炼化公司三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坐下来算细账,落实具体实施细则。对于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要认真研究、科学分析,从经济效益、生产稳定、操作性等角度考虑。

  中石化集团科技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晴棠肯定东海岛循环经济项目是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思路下的实践,要力争做到资源优化、原料优化等。她指出,钢铁、炼化的合作点非常多,钢厂焦炉煤气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焦炉煤气简单当燃料烧掉就是资源的浪费,应该物尽其用,力图实现共赢。

   构建社会大循环系统

  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表示,光是钢铁项目用于循环经济的投资预算就有60亿元,达总投资的12%,可见项目方的重视,这是一个让业界充满信心和期待的项目。

  王一德建议,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如水渣的处理、废弃物中废液的处理等,应该有明确规定。同时,要考虑到湛江申请循环经济示范市,循环经济理念应从企业内部、企业间扩大到社会大循环系统,综合考虑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余热利用等问题,比如城市垃圾中的废弃塑料也可作高炉原材料。尤其是钢厂、炼化厂扎根东海岛融入东海岛后,必须进一步承担社会功能,与社会、城市、居民建立良性的循环发展关系,让地方、居民都由衷支持企业发展。

   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样本

  徐匡迪院士是冶金领域著名的科学家,一直非常关注湛江钢铁项目的进展,曾多次莅湛调研指导,为湛江上马钢铁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鼓与呼。

  “上马湛江钢铁项目不是投资冲动、要素冲动,而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在钢铁行业的实践。”徐匡迪表示,希望湛江的钢铁项目走绿色精品钢的生产路线开拓市场,同时借助东海岛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打造,探索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发展新路”,把重化工业排放物循环利用,使之成为富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品。

  徐匡迪表示,东海岛两大项目建设及循环经济的实践,代表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一次大胆实践,是未来产业发展主流的一次先行先试。他希望我市打造我国的循环经济样本。

   借力信息化 发展循环经济

  “将来这两个项目在历史上留下的贡献,可能不是贡献了几千万吨钢或油,而是循环经济这一亮点。”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非常看好东海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意义和影响,表示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会倾力支持这一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力争让循环经济的美好愿景在东海岛实现。

  干勇建议要进一步提升项目层次,成立更高层次的联合工作组,作为国家实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重大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加以推进。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技术水平,可与中兴、华为等信息产业“龙头”合作,搭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循环经济的各大体系、各大工程通过模块式的网络体系进行连接,并最终纳入到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中去,实现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物流的协调发展,让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在湛江开花结果。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中石化集团科技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非常赞赏湛江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他建议,要进一步细化深化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焦炉气的循环利用,要核算好成本。建议双方坐下来摊开家底算账,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曹湘洪建议,要以科学态度看待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煤炭的使用。炼化行业减少大气污染的关键不在于燃料用煤炭还是天然气,而在于技术,技术处理到位,使用煤炭也能做到清洁环保。在一些火电厂,得益于先进技术的使用,烟气中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比天然气的排放数据都要低,所以希望地方政府不搞“煤改气”一刀切,不要断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之路。

   做好焦炉煤气循环利用文章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表示,东海岛的循环经济项目的实践,将会在全球业界赢得广泛关注,产生深远影响。

  张寿荣提出,焦炉煤气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仅有氢气部分可循环利用。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氢气部分可提供给石化项目使用,剩余气体可根据需要回收利用,使项目更贴近现实需要。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认为,企业发展“远亲不如近邻”,在循环经济理念架构下,一墙之隔的钢铁、石化企业双方,要加强沟通,把涉及循环经济的经济账等核心问题算清楚,打造一个堪称典范的循环经济样本。

   成立合资公司推循环经济项目

  宝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崔健认为,钢厂和炼化厂基于循环经济的结合,目前全球都还没有这样的范例。行业的协同,能源的交换,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令人兴奋的创举。

  崔健说,对于两家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其实就是一个分享与分担的过程,还存在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比如钢厂、炼化厂分别排出的废酸、废碱是污染物,如果中和即可能产生新的资源。他个人建议双方可以不拘一格探讨合作方式,比如成立合资公司等,明确利益分成,推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石油和化工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李晨、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春霞和中石化发展计划部原副主任李冬梅出席了咨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