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对违规探险驴友出台处罚机制

22.07.2014  14:43
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运动的兴起,“驴友”因违规遇险事件频频发生。政府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固然无可厚非,但对于像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这样的一支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营救成本自然成为一种负担。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运动的兴起,“驴友”因违规遇险事件频频发生。每次营救行动亦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引发了救援费用该由谁埋单的争议。眼下,由于救援成本高,犯错成本低,“驴友”不断盲目犯险,专家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处罚机制。

   大型救援耗资上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政府全力以赴地进行公共救援,但几乎所有的营救都是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

  “仅‘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有三批共12名游客因被困山中而报警求助。为了尽快营救被困者,崂山公安分局出动30多名警力参与救援,每次救援至少耗时四五个小时,而对于受伤的“驴友”,也只能由救援人员背着徒步行走四五里路下山。”崂山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政府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固然无可厚非,但对于像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这样的一支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营救成本自然成为一种负担。“每次有情况时,志愿者们都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每一次的营救成本,诸如驾车油耗、伙食成本等开销都是志愿者们自掏腰包。”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救援队员需动用诸如救援绳索、担架、安全锁等设备。一根50米的救援绳索大约在两三千元,使用年限是两年,最便宜的救援设备下降器,也在150元到200元左右。据测算,遇到较大的救援活动,不算人力和时间成本,花费也要上万元。

  为了防止民警在救援时受伤,并且能尽快搜救被困人员,近日崂山警方向民警配发了新购置的包括救援绳、夜间搜救灯、安全帽、灭火毯在内的救援设备,而这些设备耗资18万元。

   处罚机制应尽快出台

  记者从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了解到,为了给驴友们提供登山的线路信息,风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门票上附有登山的路线图,按照5A级风景区的标准在各个路口设置了道路指示牌,对未开发的小路进行封闭,并且安排巡逻人员每天进山检查,然而依然没有阻止部分“驴友”闯野路冒险。

  面对“驴友”违规探险事件,要求救援费用应该由违规“驴友”来承担的声音并不在少数。一些网站的网民投票显示,有七成以上的网友表示,赞成由违规“驴友”承担救援费用。

  有评论认为,明知是草率行动及可能发生危险,却仍一意孤行最终陷入困境的遇险事件,获救“驴友”应该承担救援费用,还应接受经济处罚。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驴友’频繁违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法律约束,犯错成本低。”岛城一位户外俱乐部的资深领队告诉记者,户外探险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没有户外探险管理的相关管理办法或规定。

  专家认为,对违规的户外运动,一定要有所处罚,才能起到警戒作用。据记者了解,在国外,违规旅行的驴友遭遇危险时,政府也会立即出动救援队全力搜救,但是,当事人被救出后,将会面临严厉的处罚。

  法律专家呼吁,国家应当尽快出台户外管理基本立法或者政策,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授权、引导地方人大、政府依照《立法法》规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另外,审判机关在处理户外纠纷时,应当充分考虑户外运动的特点,分清责任,以“疏导”方针去创新规则;各俱乐部也需要配合户外管理机构,提升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