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广州设计非遗旅游专线

21.07.2017  08:41

大洋网讯 昨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2017广州文化发展报告》(广州文化蓝皮书)指出,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传统戏剧传承未见声色,建议设计非遗旅游专线,让更多人更方便地近距离接触这些非遗文化。

传承人具有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有优势

蓝皮书子报告《2016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指出,2016年4月,广州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九大类非遗项目,共33人。至此,广州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61人。

本次公布的传承人名录有三大特点:一是保持了广州市在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两大类上的优势。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两类传承人共计15人,占本次审批的传承人总数的45.5%,占有绝对优势。二是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项目传承人增多。过去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仅有两位该类项目的传承人,第五批则一次审批四位,可见对该类项目的重视程度。三是尊重老一辈传承人。此次公布的传承人,有一个是八十八岁的老人,且为体育类传承人,体现出非遗保护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年青的传承人,而且尊重老一辈传承人。

非遗产品交易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报告指出,广州非遗的“商业运作”和“基地支撑”未能有机结合。广州作为商都,其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可以产业化,如广绣就有若干自己的工厂,可生产广绣产品。但非遗的商业化运作散落于全市各个角落,每一个非遗项目的产品都各自为政,并未集中,使非遗产品的流通、交换和消费很难形成集群效应。非遗展示基地过多也会因过于零散而无法建成影响力较大的标志性基地。

此外,非遗展示和传承活动主要在市区开展,乡村中的非遗传承有待被进一步关注。

报告还指出,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较薄弱,传统戏剧传承未见声色。广州拥有多个地方剧种,当下传承戏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进入课本在课堂中传承;二是通过课外兴趣班传承。前者很难保证传承效果,因为戏曲是专业性较强的表演艺术,非专业老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后者教学效果比前者好,但是涉及的学生又往往较少,很难保证传承的影响力。

建议:设计非遗旅游专线

报告建议,广州应该形成“一主多辅”的非遗展示基地,并将“商业运作”和“基地支持”有机结合,形成以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主,以民俗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非遗馆等为辅的非遗展示基地;设计旅游专线,让更多人更方便地近距离接触这些非遗文化;利用广州动漫产业发达的优势,制作以民间文学类为内容的动漫作品;借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表演艺术类非遗,特别是传统戏剧的青少年传承人。

(信时记者 蒋隽 通讯员 粟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