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打造“海绵城市” 改善东莞人居环境
■在建设生态水网工作中,我市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水生态景点景观。图为麻涌华阳湖湿地公园(资料图 郑家雄 摄)
■我市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图为东莞市中心城区(资料图片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日开幕。从目前收到的预交提案来看,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成为今年的主流,致公党东莞市委会提出东莞要打造“海绵城市”,农工党东莞市委会认为东莞要完善“河长制”,这些建议,根本目的是让东莞“天更蓝,水更清”,提高东莞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预交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建议》
提案人:致公党东莞市委会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莞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市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致公党东莞市委会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技术创新,将在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消除黑臭水体,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和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状:涉水基础设施成短板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东莞市委会秘书长黄蔚然是该提案的撰写人,他经过调研发现,涉水基础设施是我市提高城市保障能力供给侧结构明显的短板。
“如我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标准普遍较低,地下排水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管控、建设和管理,部分雨污管网存在混接、错接、漏接等现象,极端暴雨天气情况下容易引发洪涝灾情”。
黄蔚然举例子说,我市高标准防洪体系仍未建成,石马河上游深圳段已达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但我市部分河段还不到5年一遇,莞深界河茅洲河长安段防洪标准不到10年一遇;全市内河涌水体普遍存在黑臭现象,大市区8条主要内河涌的水质基本呈劣Ⅴ类状态。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雨水进行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将有效补齐我市涉水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全、标准偏低、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对促进我市城市转型升级和建成现代生态都市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黄蔚然表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受到人为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修复和恢复;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建议:作为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黄蔚然建议,目前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提高认识,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日常运作机制,制定并颁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财政、发改、规划、国土、住建、水务、城管、交通等职能部门,定期听取海绵城市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研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相关政策,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建议》还提出,要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尽快出台统筹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及纲领性文件。抓紧研究制定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技术规范或导则,在建设管控环节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黄蔚然还建议完善社会资本利用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与国家开发 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等 金融 机构的对接,充分利用低成本、中长期的有关专项贷款等优惠性政策。探索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与“三旧”改造、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等收益较好的项目捆绑实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