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框架确定 差异化考核领导班子

19.09.2014  14:34

  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杜绝“唯GDP”的政绩观;打造规范行权的制度“笼子”,深化“三权改革”;深入实施“成都人才计划”,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深化基层组织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9月18日,记者从成都市委组织部获悉,按照中央、省委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该市确定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已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印发。

  成都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确定了四方面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三权”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等领域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都市着眼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好干部”标准,从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等方面着力,重点解决唯票、唯GDP、唯年龄等问题。制定出台了《成都市非定向推荐市管领导干部拟提拔使用人选办法(试行)》,将推荐结果与递进培养、综合研判、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制度通道,着力构建“有人可选”的蓄水池,有效避免干部选任急用现找。制定《关于改进和完善区(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实施办法》,按照横向分圈层、纵向分板块、突出功能区的思路,差异设置考核指标,合理调整分值权重,突出发展质量考核,加强政府债务、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约束性指标考核,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等民生指标考核。

  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要求,深化人事权、资源权和财经权改革,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大力构建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构建规范、公正、高效、廉洁的现代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管理体系,动态调整交易目录,加快推进进场交易,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以法制化路径、市场化手段、规范化程序体现资源交易公平性,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确保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着眼建立民主科学、权责明晰、规范高效的财经决策、管理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委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市本级和19个区(市)县开展试编2013年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构建“四本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收支预算体系,深化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工作。

  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于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与具体政策创新并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激活本土人才并重、尊重关心与服务引领并重,以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发展第一要务。创新引才模式,变过去“人才跟着产业来”为“人才带着产业来”。修订完善《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市优专家创新创业积极性。启动“创业新星计划”,促进青年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则着眼于鲜明“服务”主题,紧扣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主线,坚持政治属性和强化服务功能相结合、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相结合、培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桑木周 四川日报记者 罗向明 本报记者 赖芳杰 见习记者 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