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东莞•一镇一品”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建设巡礼⑱|红豆发新枝 粤韵满中堂

10.08.2020  23:1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中堂镇广为传承,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中堂镇,持之以恒倾注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把曲艺纳入该镇文体发展“三张牌”(龙舟、篮球、曲艺),每年举办各类曲艺表演及交流活动300多场次,成功将“粤韵满中堂”曲艺品牌打造成为东莞市文化活动“十大品牌”。

中堂镇曲艺发展三年规划(2019—2021)》实施时间过半,如今,“南国红豆”在这片水乡沃土发了哪些“新枝”?

中国曲艺之乡”8岁了

水乡中堂,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说起中堂镇近年来致力打造的文体“三张牌”,中堂人都能如数家珍:中堂是“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堂龙舟景有500年历史,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是国家非遗;中堂篮球一直是东莞冠军“种子选手”,中堂篮球联赛有着“镇级CBA”的美誉;而中堂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已经整整八年了……

2012年6月,中堂曲艺文化迎来两件大盛事——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鼓曲唱曲(南方片)比赛在中堂镇举行,中堂镇成了承办该项赛事的全国首个镇级单位;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堂镇“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

中堂的“中国曲艺之乡”名副其实。据考证,100多年前中堂镇就有民间“私伙局”活动,农闲季节、逢年过节,中堂的粤曲队便在一起排练弹唱,瓜谷飘香之时便是粤韵满园之时,“私伙局”鼎盛期多达几千人;数据显示,中堂全镇2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曲艺社,每支曲艺社至少十几个成员,伴奏乐器都不少于10件,同时均有200平方米左右的固定排练、演出场所等,每个曲艺社年均演出20多场次;从2014年开始,中堂镇开始打造“粤韵满中堂”曲艺品牌,坚持每月演出两至三场,每年举办各类型曲艺表演及交流活动达300多场次,该品牌已经成为东莞市文化活动“十大品牌”。

八年来,中堂镇全力推进“曲艺进校园”项目培养曲艺接班人,成功承办全省曲艺之乡展演活动,履行曲艺之乡的责任,多举齐下、深耕群众,曲艺这项传统艺术在中堂日益焕发出生机活力。

中堂镇还积极组织作者采风创作,拨经费奖励曲艺创作,三年来便创作曲艺作品30多篇(件)参加各类演出、比赛。这些年来,中堂有许多作品荣获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工匠情》《龙舟结良缘》等结合本土文化创作的粤曲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

实施曲艺发展“三年规划

中堂曲艺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更让中堂人下定决心进一步振兴粤曲艺术,让这个文化瑰宝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引领中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为此,中堂镇发力顶层设计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堂镇曲艺发展三年规划(2019—2021)》《中堂镇文体振兴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0-2022)》,振兴图强,引领发展。

专门为曲艺发展制订“三年规划”,这在镇级单位并不多见。而中堂镇思路和举措也十分明确、务实,让曲艺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让当地群众享受更多文化大餐:注重曲艺人才培育、培养,组建曲艺创作队伍和业余曲艺表演团队;加强曲艺基础建设,建设标准化曲艺展演舞台和粤韵馆;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曲艺事业发展,加强曲艺文化培训培养,在全社会营造曲艺氛围;继续做大做强“粤韵满中堂”曲艺文化品牌;镇村两级给予曲艺发展各类资金支持……

在中堂,“永不落幕的曲艺文化舞台”的画面每天在上演。群文戏曲干部携手专业工作者,对乡间的艺人给予专业指导,加大培养、辅导、演出、鉴赏能力;面向广大群众,通过优秀剧目演出、曲艺讲座等丰富活动形式,让曲艺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让更多人亲身去欣赏、体验、参与;“粤韵满中堂”坚持每月演出,推动曲艺文化活动常态化;坚持每年举办粤剧曲艺黄金周,营造浓厚曲艺文化氛围。

在中堂,每个人都可以在家门口就欣赏到精彩的曲艺表演,有镇村曲艺社的,也有市级、兄弟镇街的精品,时不时还会举办省级以上的曲艺文化活动。”中堂镇宣教文体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堂曲艺有发展规划、有常态化制度、有活动载体、也有资金投入,所以始终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5月,中堂镇召开文体振兴三年发展规划专项工作会议,中堂镇镇委委员黎锡浩说,要通过扎实推进规划实施,进一步擦亮中堂龙舟、篮球、曲艺等文体品牌,全力打造文体精品工程,扩大中堂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中堂文体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体育美好需求。

粤韵声中育新人发新枝

2019年元宵,中堂镇第二小学的“小牡丹”戏曲班登上了央视,让中堂这个水乡小镇爆红全国。在这档《传承的力量》节目中,“小牡丹”戏曲班在黎氏大宗祠,充分展现了新生代传承的力量,并融入新时代元素,舞出了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唐沛文是戏曲班的指导老师,多年来,他和其他老师带领学生,从学白话到练唱念坐打,从懵懂无知到登台演出,一路蜕变。

太难了!”回想起刚开班的情景,唐沛文说,学生们学粤剧难,取得家长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也不容易。后来,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家长志愿陪同团等做法,戏曲班才渐入佳境。

小牡丹”戏曲班是中堂镇推进“戏曲进校园”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粤曲传承“青黄不接”等问题凸显,中堂镇十分重视曲艺“育新人发新枝”,让曲艺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中堂镇经常举办各类曲艺演出活动,尤其重视曲艺进校园,在学校播种曲艺种子,发展中堂曲艺苗子。中堂现有中心小学和第二小学两个市级“曲艺进校园”示范点,通过曲艺进校园,选择基础较好的学校开设戏曲班,进行曲艺教学、少儿戏曲创作、曲艺节目编排等,也让孩子带动家长了解曲艺文化。目前中堂镇设有粤曲班的学校有4个,并将逐步扩展到全镇所有公办民办学校,普及粤剧曲艺知识,营造全社会曲艺氛围。

“南国红豆发新枝”,正在中堂水乡生动上演,中堂文体振兴蓝图变成现实,指日可待。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策划:雷石鹏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韦琼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

中堂镇供图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