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外来工融入城市的精神之旅
10月28日晚上,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松柏中街,一座出租屋的二楼传来不同地域口音的“讲故事声音”——三元里社区大学第一届外来工写作班的学生们顺利结业了,他们正在轮流朗诵自己参加写作班后的作品。三个多月的学习结束了,在“初来”“留下”“发展”“扎根”等作业题目下,这些外来工不仅开始了写作之旅,也开启了他们融入城市的精神之旅。
文学是体现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相信这些外来工亲手写下的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他们心灵深处最难忘的记忆,变成这座城市与他们剪不断、割不掉的联系。因为这些文字,这座城市从此也变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外来工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可是,外来工如何融入城市,一直是一个难题。对老一代外来工来说,故乡和田园对他们仍有着无法割断的精神联系,他们来到城市赚钱打工,最终还是会叶落归根回到乡村,融入城市并没有那么迫切。可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外来工则完全不同,融入城市,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对他们更为迫切。他们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对农村和土地缺乏感情,渴望能被城市接纳和认同,成为城市的一员。如果他们无法成功融入城市,乡村又回不去了,身份认同的焦虑解决不了,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努力解决外来工融入城市的难题。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一是因为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再加上难以享受附加在户籍上的教育等公共服务,想留不敢留,物质层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因为缺乏认同感,从进入到融入,一字之差,状态却截然不同。这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达到。
近年来,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利好,社会保障互联互通的推进,还是地方公共服务逐步向外来工倾斜,都体现出极大的政策善意,显示出城市正在向外来工敞开大门。可以说,以前的重点多是放在物质层面的需求上,如今,精神层面的需求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目前,许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跟进,帮助外来工尽快融入城市和社区。从培训可见一斑,早前的培训多是技能型的,让外来工能有一技傍身,增强在城市里的谋生能力。而新生代的外来工大多已受过较好的教育,这些培训正在逐步拓展,像社区大学写作班一样的项目越来越多地进入培训目录中,这样的培训让他们从精神层面与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建立更深的联系,让他们进入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让城市成为他们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这样的项目不妨多多益善。
(原标题: 开启外来工融入城市的精神之旅 )